新思維吸新客源 | 李丹翔

香港樓在國際市場具有吸引力,惟機制過於保守,令海外投資者卻步。

在我印象中,香港買一手樓有完善機制,價單、折扣、流程、成交的透明度極高,但老實說,我們過往主力賣海外樓,接觸香港地產的機會有限。直至去年,政府呼籲業界齊心做好香港,我們開始留意本港地產的買賣流程,發現有些買樓手續比起很多國家都要保守。

大家知不知道海外人士來香港買一層新樓,要親自飛過來幾轉呢?首先是簽臨時買賣合約,然後五日內再簽正式買賣合約,換言之簽約要留港三五日,試問日理萬機的有錢人怎會白等幾天?假如我是新加坡或印尼富豪,買層樓要親身簽兩次約,快則兩日,慢則五日,若然遇上星期六日假期,隨時花上一星期,直接減低投資者的買樓慾望。

我經常說日本老土,簽約要用印章;英國亦老土,合約要用手寫;泰國也有老土之處,但這些國家已逐步放寬,容許網上辦手續,當其他地方正在向前行,為何香港仍一成不變?現時樓價回落,地產市道淡靜,是我來港十七年來見過的最差情況,香港要吸引投資者進入,首先要將束縛解鎖。坦白說,當香港有辣招時,我完全沒有想過染指香港地產,到去年政府撤辣,對我來說是大好時機,可惜當我深入研究時,發覺海外投資者要買香港樓簡直要過五關斬六將。說難聽一點,現在我們香港地產憑甚麼?當我們需要更多人才來港,需要更多投資者買樓,沒有理由讓太多規範縛着雙手。

簽約難只是第一關,第二關是貸款。雖然貸款條件不算難,但簽貸款文件相當麻煩,客戶要再次來港到銀行簽名,到底現在是甚麼時代?很多地方通過網上或App已經可以辦妥貸款手續了。另一問題是銀行與銀行之間無溝通,即使同一集團,香港滙豐的貸款在新加坡滙豐不能簽,你必須親身飛過來讓銀行見你一面。相比之下,英國在網上已經可以完成貸款程序,新加坡亦一樣,透過網上或App申請,文件隨後會寄到府上,香港在這方面確實落後。我有日本客、新加坡客想買香港樓,但他們聽到要飛過來至少兩三次便卻步。

香港樓市跌是不爭的事實,發展商與其減價促銷,何不解鎖讓香港樓衝出香港?其實向海外人士推廣香港地產,相等於推廣香港形象,投資者在這裏有物業,自不然經常來玩。想賺錢必須作出改變,不能怕痕又怕痛,我覺得非常時期應該採用非常政策,樓市興旺時需要有適當束縛,到現時樓市走下坡,是時候重新審視舊規條。

要香港地產再度蓬勃發展,除了擴大內需,還要吸引海外投資者,就像英國和日本,以前只靠國民買自己樓,為甚麼近年不斷帶盤過來香港和新加坡賣?因為發展商知道不能單靠一方,一個城市地產蓬勃,需要有其他外來助力,我認為香港絕對有機會扭轉乾坤,業界要把握時間審時度勢,否則地產界的寒冬不知何年何月才捱得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