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新氣象,我謹祝各位靈蛇躍進,活力充沛,身心康寧。
說到蛇,我們會形容懶惰的人是「大懶蛇」,而近年流行的「躺平」,也讓人有這種觀感。「躺平」正面看是知足閑靜,但也有其負面之意。根據最近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發布一項有關中學生「躺平」的研究顯示,逾四分之一受訪中學生自覺已躺平,當中逾四成人稱已躺平逾一年。
對青少年而言,「躺平」意味着甚麼?
原來最多青少年視「懶散」(百分之七十一點二)為躺平行為,其次為「輕鬆過活」(百分之六十一點四)、「不做功課」(百分之五十五點八)及「不想社交」(百分之五十三點六)。隨着時間發展,躺平被賦予更多含意,其中,「覺醒躺平」被視為深思熟慮之後的生活態度,而非一味消極面對生活。年輕人對「躺平」的理解,包括八成認同「不追求名車,有代步工具就可以」、「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工作在他人眼中不夠專業或體面」,有七成則認同「不會強逼自己融入無意義的社交」。自覺躺平者當中,低慾望不求名利,只想過簡單自由的生活,看來無可厚非。
蘇東坡有一首詩《送岑著作》說:「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拙則近於直,而直豈拙歟?」「懶」和「靜」,「直(率)」和「(笨)拙」,相似卻不同。學生,甚至有些成年人都會混淆「躺平」的意思,社會主流和年輕人解讀「躺平」有一定距離,明白這種差距。因此,負責調查的女青也強調,大部分青少年意識到「躺平」只是暫時的,他們並非對人生感到絕望,只要有下一個機遇來到,他們還是願意繼續嘗試。
女青的調查結果,也可與疫情後期(二○二二年八月)由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發表的「躺平與基層青年需要」問卷報告互相參考。在該次調查中,有近七成受訪青年選擇不躺平,力爭上游。這亦讓我們看到,年輕人似乎不全是時下認為的好逸惡勞。
疫情期間大家看不見未來及對生活忐忑是可以理解的,但隨着疫情過去,社會及經濟正在穩步向上,青少年對未來及生活的困惑,尤其在欠缺自信心時,覺得付出了但結果不似如期,當不獲認同,便會容易令自己傾向「躺平」。我們身為大人、長輩,應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想法與困惑,放下身段,多鼓勵多溝通。在青年繼續裝備自己的同時,社會各界應多給青年機會想像未來,提供多元學習,擴闊視野及社交圈子,提升執行力及自信心。政府各部門也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與青年人多溝通,聆聽他們的所思所想,讓他們多參與社會事務,加深對香港及祖國發展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