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曾提出「向死而生」:一旦有了「生」,每一天其實都在邁向「死」。這是近日我看了話題與口碑並重的電影《破.地獄》後,對生和死的一點感觸。
一直以來,電影對大部分香港人而言是一種消閒娛樂,說生道死的題材本屬冷門;《破.地獄》甚至和殯儀喪葬有關,是某些人的禁忌;即使找來兩大笑匠許冠文和黃子華主演,相信不少人也想不到能成為市民熱捧賣座的港產片。
據說,內地仍未有這電影的上映日期,但關乎生死及照顧者等話題,很快便成為了廣東省大灣區居民的熱話,尤其居於深圳及廣州等心急的內地影迷,連日來以自由行方式來港先睹為快,成為近期南下最佳活動。小紅書中也紛紛分享來香港澳門戲院的打卡照,以及觀影感想。想不到這齣題材冷門的電影,不只催谷了另類消費,同時引起了生死教育的討論。
香港近年長踞全球最長壽的地區,根據統計處的數字,香港的標準化死亡率從一九九一年的每千人有十一點八人死亡,逐漸下降,就算在疫情下的二○二二年,也下降到八點四人。死亡率下降固然歸因於醫療及科技的進步,以及大家日漸關注自己的健康;但想深一層,殯儀喪葬,是否一如電影想表達的,是為在生的親人好友而設,紓解一點對喪失至親至愛的感受和痛楚呢?面對生死別離這「地獄」,可能就是電影中金句所言:「生人都需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
《破.地獄》這電影,或許可以作為生死教育的一個起點或教材。當中不同人的死亡,每一位的殯儀喪葬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醒和啟悟——照顧者壓力、家人矛盾與和解、生離死別的無常,到最後,或者就是告訴大家:面對人生這趟旅程毋須太着眼於何時「落車」,反而應該把握時間欣賞沿途美麗風景,以及珍惜身邊人,大家沿途笑笑說說,享受彼此贈予的幸福,這樣才不枉參加過這趟旅程。
過去香港生死教育不算普及,但近年已有不少人關注,甚至有NGO在默默推動。由舉辦生死教育講座、參觀墳場反思生命,到教導規劃身後事以至喪親情緒支援,雖然展現的形式不盡相同,但出發點都是啟導正向人生。剛在九月就有兩個機構聯合發表了中學生對生死看法的調查,並舉辦展覽教導學生懂得「失去」的意義,在人生旅途上勇敢和正向地面對感情離別或其他逆境,從死看生,學習活好生命的每個當下。
「未知生,焉知死?」固然有道理,「未知死,焉知生?」亦說得通。了悟生死,珍惜現有,人生得以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