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在北京勝利閉幕,「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之一。自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九月在黑龍江考察研調期間提出了這個原創性新詞後,便一直備受關注,如今更在兩會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排在十大工作任務之首,其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對於香港,今年兩會亦傳遞出重要訊息,雖然未必很多人注意到,但實際對香港極富鼓舞意義。主管港澳事務的副總理丁薛祥一連兩日,分別在港澳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及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會議上,不約而同強調中央「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中央領導人不厭其煩反覆提點,必有其深意,而且希望港人能清晰接收到,又實踐出來。
一邊廂國家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邊廂領導人囑咐香港發揮好「獨特優勢」,如果將兩者放在一起,大家會聯想到甚麼?
我會聯想到香港將會參與「國家改革開放2.0」。
扼要來說,新質生產力就是在土地、資金、人力、自然資源等傳統生產力上,再添加一項革命性力量源 — 創新科技,善用包括(但不限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技術、6G通訊、新能源技術等超級工具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令舊有傳統產業得以轉型升級,新興高端產業能夠培育壯大,在各個經濟領域帶來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顛覆性變革。
香港擁有一流的大學和國家實驗室,科研實力強大,又有數碼港和科技園等享譽國際的重量級科創園區(其中數碼港已建立起全亞洲數一數二的金融科技集群),加上河套深港創科園等計劃潛力無限,香港在創科一環固然有望發揮巨大貢獻,但其實,香港的重要角色不止於此。
根據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在其著作《新質生產力:中國創新發展的着力點與內在邏輯》中所指,新質生產力還包含了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而其中的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等,正是香港的強項和獨特優勢!香港逾萬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中,服務貿易佔了六成,甚至七成之多。在中國這場先進生產力革命中,香港先天性地被賦予排頭兵的歷史角色。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積極參與了國家改革開放的不凡歷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同時,也受益於內地的高速發展,獲得了經濟一躍而起的機遇。我相信今次也不會例外。
有人基於偏見或誤信,經常擔心中央會將香港變成一個普通內地城市,甚至封鎖香港與國際接觸。我從來不信這種說法,今年兩會得到了進一步證明。香港的主要獨特優勢之一,就是國際化!中央希望香港繼續保留國際化的地位,源自香港自身有巨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