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大閘 │ 楊立門

我一向不會在新春假期出門旅遊,除了免得交通擠逼和捱較貴的旅費外,最主要還是因為我更愛春節時既有節日氣氛但又較寧靜的香港。不過,這幾年的香港已寧靜得教人有點害怕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旅遊逆差」不再是一時的現象,而是因為本地經濟不景,普羅市民的消費力大減,同時內地消費品及服務水平提升,人民幣匯率因為港元的人為強勢(與高息美元掛鈎)而下跌,此消彼長之下,港人大舉湧往內地消費之勢短期內不可能逆轉。

農曆年期間不少內地旅客來港。

由於香港作為旅遊城市的消費高企,稍為像樣的酒店也動輒過千元一宿,和國內的性價比相差甚遠,我們的目標應該鎖定有較高消費能力的內地遊客。旅遊業界開始發展一些新的旅遊產品(如深度遊),政府也銳意打造盛事經濟,這些都必須做,但首先必須徹底移除內地民眾來港的關卡。

來港的遊客中,內地客佔了近八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香港原則上已對全國各地的民眾開放,但只限於團體旅遊,目前到香港的「個人旅」只對二十八個一、二線城市開放,需要取得當地公安機關的通行證和「個人旅遊」簽註,而且一周只限一次。這種自回歸以來已經存在的限制,原意是良好的,因為在一國兩制下,全國人民自由進出香港特區的話,小小一個特區恐怕會吃不消,所以基本法也註明「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進入香港特區須辦理批准手續」。這個限制時有調節(如二○一九年前深圳居民可以「一簽多行」)。

但疫情全國開關後,隨着中國與越來越多地區實施互免入境簽證安排,中國人到這些地區比到國境以內的香港還要容易,形成了一個十分不對稱和不合理的現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去年和中國已開始互免入境簽證,泰國也從下月起實施。旅遊收益其實是個零和遊戲,遊客選擇去甲市而不去乙市,便是甲市之得和乙市之失。新加坡的旅遊業在疫情後強勁復甦,該國旅遊局表示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遊客,與中國互免簽證後,估計中國遊客今年會比去年同期增加五成。比方說一名上海居民,來香港或到泰國旅行都要乘飛機,但去泰國的話拿個護照就起行,無條件逗留三十天,去香港則要申請個人遊簽註,日期還有限制。這些措施讓香港處於十分不利的位置。

香港和內地實行免簽安排,內地客是否便會蜂擁而至,把香港淹沒了?基建、接待、人手應付得來嗎?我認為只要是逐步試行,由重點城市做起,便沒有問題。今天可供中國人國內旅遊的選擇多不勝數,加上星馬泰的強勢競爭,香港若再不積極爭取內地「開大閘」,旅遊業將難望全面復甦。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