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迎盛事 經濟再騰飛

踏入龍年,謹代表《東周刊》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不過,不少市民和企業可能會對「快樂/快落」一詞有些感冒,皆因香港雖然在兔年擺脫疫情困擾,與內地及外國全面恢復通關,但經濟復甦步伐較預期緩慢,去年全年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三點二,低於年初《預算案》預測。年內本地樓市和股市反覆下滑,不少市民身家縮水,企業經營困難,庫房亦錄得巨額財赤,各界對新一年前景未敢樂觀。

美斯訪港本屬體壇兼旅遊盛事,卻因其臨陣失場而好事變壞事。政府必須從速做好善後救亡工作,為一眾本地及境外球迷討回公道。

當遇上一連串衰運,有些人會刻意辦點喜事來沖喜一下。特區政府日前就公布,將於上半年舉辦至少八十項盛事,內容涵蓋文化、藝術、體育、旅遊,以及多個國際性的經濟及金融會議,大有將香港從谷底「沖喜/衝起」之意。

多辦盛事其實並非甚麼風水迷信的舉動,而是有實質的刺激經濟作用。最直接是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訪港,尤其是高消費客群。除了出席國際財金論壇的政商界要員,一些文化及體育活動也可帶來龐大經濟效益,除旅客外還可帶動本地居民消費,增強整體社會的幸福感。

矚目的國際盛事有助說好香港故事,讓更多外國民眾以及本地居民,通過親身體驗或各類的媒體轉播,感受到香港經歷完黑暴與疫情之後,仍然充滿自由和活力,仍舊是高度國際化與多元化的大都會,而不是西方反華政客及媒體抹黑下的「死城」或「另一個中國城市」。

有人質疑政府公布的八十多項盛事,不少只是改了名稱的新瓶舊酒。事實上,香港各行各業和各個界別,過往每年都有舉辦大量盛事,但缺乏政府的統籌協調和內外宣傳,許多盛事的參加者僅局限於單一客群,不同活動之間起不到協同與乘數效應,甚或會在檔期、場地、人手、客源及交通安排等方面出現惡性競爭,無法發揮最大、最廣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去年十一月,三項「M品牌」體育盛事差不多同時在香港舉辦,三者完全缺乏協調,在觀眾與媒體宣傳上互相搶客,非常「嘥料」。有見及此,政府今次特別委派了財政司副司長,聯同文體旅局與旅發局中央統籌該八十項盛事,一方面增強宣傳力度,一方面協調不同部門的申請審批工作,為主辦單位拆牆鬆綁和提供協助。

香港要進一步發展盛事經濟,單單加強宣傳與統籌仍未足夠。例如阿根廷球王美斯訪港本屬體壇兼旅遊盛事,卻因其臨陣失場而好事變壞事。政府必須從速做好善後救亡工作,為一眾本地及境外球迷討回公道,甚或考慮作出合理的補償,以免讓人感覺被主辦單位以至香港「搵笨」,影響未來其他類似活動的吸引力。

政府須徹底摒棄殖民時代的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適當地引入搞經濟、搞活動的處事心態,更加積極、主動地促成各界舉辦更多不同種類的盛事,讓香港經濟在龍年再次騰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