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動車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說,在未來的世界前十大車企中,特斯拉將會排第一,後面九位全是中國車企。他這句話似在半開玩笑,卻是傳神地道出了中國電動車產業當前的榮景。
或許不少人都聽過中國汽車業近年發展蓬勃,但未必知道原來成績如此驕人,增長如此迅速。二○一九年,中國汽車出口還停留在大約一百萬輛的水平,在全球排在中游位置,但二○二二年已急升至三百一十一萬輛,超越德國,排名全球第二。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更首次超越了日本,登頂世界,成為最大汽車出口國。
短短四年就在全球汽車業賽道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若計及內銷,數據就更厲害。單單今年頭九個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達到二千一百O七萬五千輛和二千一百O六萬九千輛,同比分別增長百分之七點三和百分之八點二;其中新能源汽車是六百三十一萬三千輛和六百二十七萬八千輛,同比增長達百分之三十三點七和百分之三十七點五。無論產量或銷量,中國一國之量,超過整個歐洲之和。
最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從地球永續發展角度,乾淨能源是未來世界的主角,而據統計,現時全球每兩輛電動車中,就有一輛在中國行駛。有美國顧問機構預測,中國純電動車佔新車銷量比例到二○二七年將達到百分之三十九,遠遠高於全球平均值的百分之二十三。難怪有德國業界驚嘆,中國成為汽車超級大國的時代已經降臨。
中國電動車起步晩於歐美日本,卻能在幾年間呈現爆炸式增長,後發而先至,關鍵中的關鍵是獲得了頂層政策的全力支持。例如早期充電不夠方便嗎?國務院在二○二○年把充電樁列為七大重點新基建之一,現在全國充電樁的數目已多過傳統油站。又例如開發新能源汽車成本太高嗎?中央政府就給予補貼。結果是,在外國新能源車往往貴過傳統汽車,成為市場阻力,而在中國則沒有這個問題,令產業發展釋放出驚人的力量。
香港要發展創科成功,似乎亦走不出這條軌迹,就算我們沒有「舉國體制」,至少亦要效法那份出盡洪荒之力的決心和幹勁,創科產業才能盡快進入快車道。我知道政府近年已推出不少配套政策,但改進的空間永遠存在,例如現時香港每一萬名人口中,只有四十九名研發人員,人數遠少於深圳的一百九十六名和韓國的八十六名,當局應設法修補缺口,除了向外地「搶人才」,還可從教育制度和財政支援方面入手,推出政策,培養本地創科人才,令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之路可持續發展下去。
只要有決心,就有圓夢的可能,希望香港有天也能在創科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