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書香 文化的價值 | 曾安業

營運了近二十個年頭的知名網上書店Book Depository在四月底結束業務,相信世界各地的書迷都感到可惜和不捨。

Book Depository於二○○四年創立,二○一一年由電商巨頭亞馬遜收購,向全球提供超過二千萬種書籍,「為所有人提供所有書」成為它的願景口號。所以結業消息於四月初公布時,迅即於各大國際媒體、社交平台引起巨大迴響,因為對於愛書之人來說,這間網上書店實在是搜購各地古今書籍最方便的平台之一。

  藉着這個機會,我重新審視一下我與我身邊的人的閱讀買書習慣。以下是我的同事的最新閱讀清單:《The Compound Effect》、《Surrounded by setbacks》、《Cues》、《Born a Crime》、《Think like a rocket scientist》、《築覺:閱讀香港建築》、《紅樓夢》⋯⋯而我自己最近經常看《Poverty, by America》。這些都是實體書籍,捧在手裏就變成了開向無限寶藏的港口,你會看到一個個精采的人生故事、睿智的處世哲學、不朽的藝術創作、神奇的成功鑰匙⋯⋯就如劉姥姥入大觀園,驚歎又享受其中。

  在這個年代,數碼VS實體是個永恆的話題,書本也不例外。實體書與電子書孰優孰劣已討論了十多年,有兩個觀察對我來說很有趣。第一,不少中外的學術研究顯示,一套好的電子書本,對小孩子學習認字和語音意識有更顯著的成效;整體上,課堂加入電子課材能提高學童的讀寫能力。第二,直到今日,許多問卷調查的結論都是:讀者還是比較喜歡實體書。

由此可見,科技發展與實體生活其實不一定站在對立面,電子書如果運用得宜,能更豐富閱讀文化和閱讀社區,但電子書在短期內都不能亦毋需取代實體書。

  事實上,實體書可以給人獨有的閱讀感覺,你每翻一頁紙,在書頁寫上筆記,就像又為自己的心靈旅程烙下了一道美麗的印記;當讀上一本好書,還會於接近最後一頁時泛起不捨的心情。而且有些類別的書,好像藝術書冊以及coffee table books,都不能複製到電子世界。這些充滿設計感的書,它的外型設計就是它的故事一部分,要保持它們的原汁原味,絕不是一板一樣的電子書格式能做到的。

  而正因為書香迷人,每年灣仔會展的書展已成為是香港夏季的盛事之一,三十年來為書迷們帶來閱讀的樂趣和方便,更年年吸引數以萬計遊客朝聖,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同樣顯著。個人來說,我還是喜歡飄滿書香的實體書多一點,你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