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二○二三年,祝各位《東周刊》讀者新年快樂,新一年有新開始!回顧二○二二年,香港與內地的疫情一度受控,經濟開始復甦,恢復通關在望。但好景不常,香港爆發歷來最嚴重的第五波疫情,累計造成超過二百萬港人感染,上萬名市民死亡。期間內地疫情也是時好時壞,禁之不絕,無間斷及嚴厲的防疫封控措施,對內地經濟和民眾生活造成極大影響。
隨着新冠病毒持續弱化,重症率及死亡率下降,加上兩地民眾的疫苗接種比率不斷上升,香港估計已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比例的市民曾受感染,兩地政府先後於去年底宣布大幅放寬多項防疫抗疫措施,並預定在本月中開始有序恢復通關。

香港市面部分熱門退燒藥,現時已被一些內地人或其居港親友搶至天價甚至斷市,有藥房貨架上原本擺放該些藥物的位置都變空了。
兩地政策轉變速度之快,放寬幅度之大,超越了不少海內外人士和相關業界的預期,令到部分人感到措手不及,甚至產生了一些質疑和焦慮。兩地政府必須做好協調,妥善應對,避免好事變壞事,生活復常反而變成對部分民眾的生活造成困擾。兩地恢復通關「首當其衝」的,是各個出入境口岸和跨境運輸服務。
兩地的出入境部門、港鐵及跨境渡輪公司等,均已提早做好相關的設施檢驗、系統測試、人員調配及培訓、進行試運和通關演習等,嚴陣應對相當可能會出現的「報復式」內地旅客湧港潮和港人回鄉潮。
然而,對於資源較為貧乏,經歷三年疫情後經已五癆七傷,人手及營辦商數目都大減的私營跨境運輸及旅遊相關行業,如何將日久失修的旅遊巴修復、將已辭退及轉行的司機和導遊重新招聘、將已過期的行車證、禁區紙及服務牌照等續期、將已關閉的車站、門市及訂票熱線重開,全部都需要時間和金錢。政府必須主動協助,以至提供資助,否則「全面恢復通關」將變得名不副實,引起急於過境的兩地民眾不滿,甚至會引發大混亂。
另一需要特別關注和及早應對的,是恢復通關後可能爆發的「醫藥荒」。事實上,有關問題最近經已出現,香港市面部分熱門退燒藥,現時已被一些內地人或其居港親友搶至天價甚至斷市。不少市民擔心,本港的其他藥物、各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以至是公立和私家醫院的各類服務,會否很快就會被內地訪客和兩地的水貨客搶購一空?
特區有關當局必須確保相關醫藥及服務供應充足,並且得以公平地分配,不能歧視、針對內地同胞,但也不能忽略本港居民的觀感和實際需要。政府尤其要留意,會否有人利用這些短期的混亂情況和憂慮情緒,將已平息多時的「中港矛盾」及「驅蝗行動」死灰復燃,藉此攻擊兩地政府,分化香港社會,掩蓋兩地人民恢復互聯互通帶來的諸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