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輸入外勞 嚴打剋扣工資

《東觀點》曾多次指出,受到人口老化、「少子化」及移民潮等多項因素夾擊,香港正出現日益嚴重的勞動力不足。最新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二月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三,已屬全民就業以至勞工短缺。而且有關數字還未全面反映內地解除各項防疫措施,與香港恢復通關的影響,估計失業率未來還會進一步下跌,有機會達致某位港府高官講過,在「有生之年」都難以復見的百分二點幾的水平。

建造業短缺約一點五萬人手,隨着未來有大量公營房屋及基建項目上馬,預計四年後將擴大至四萬人。

特區政府已察悉有關問題,在《施政報告》及《預算案》推出多項「搶人才」措施,包括「高才通」計劃、派員赴海外「搶醫生」等。但香港短缺的不僅是醫護、金融、創科等高端行業,也並非只欠年薪過百萬的高學歷、高技術專才,幾乎是各行各業、各層級的人手都不足。其中一個重災區是建造業。根據《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2023》,現時熟練與半熟練工人已短缺約一點五萬人,隨着未來有大量公營房屋及基建項目上馬,預計四年後將擴大至四萬人。中高層的專業人員、工地監督和技術員,亦分別欠缺以千計人手,不僅無法做到政府要求的提量、提效、提速覓地建屋,還會導致造價飆升、工期拖長,容易出現工程質量和工業安全事故。另一嚴重人手不足的為運輸業。各類交通工具都找不到足夠的司機,包括的士、小巴、巴士、旅遊巴及校巴、各式貨車,以至是鐵路及渡輪服務、飛機師和相關的工程人員和空中服務員。經濟學告訴我們,當人手與服務供不應求,結果不是大幅加價,就是服務短缺及質素下降。近年的公交服務加價潮、市民截不到的士、旅行社找不到旅遊巴,許多年過七、八十歲的職業司機仍每日在馬路上駕車行走等,都是業界人手不足的必然惡果。政府近日提議效法在疫情時推出的「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為建造業與運輸業較快速和大規模地輸入外勞。一如所料,有關建議遭到多個本地工會反對,它們並非不承認業界出現人手短缺,而是不滿特別計劃將有別於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僱主毋須先做本地招聘,也毋須經過有勞資雙方代表的「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擔心計劃會遭人濫用,影響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和工資水平。過去經驗證明,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審批繁、處理慢,每年獲批的外勞數目只有二、三千人,與建造業和運輸業各短缺三至四萬人明顯杯水車薪。對於影響本地工人的憂慮,新加坡、多個中東國家,以至美國及部分歐洲國家,近年都是依賴大量輸入外勞、移民,還有難民和非法入境者,來補充本地的基層勞動力,讓本地居民擔任較舒適、高尚和高工資的工作,促進社會的升級轉型與向上流動。反而是長期抗拒外勞的日本及南韓,則因為人口老化和勞工短缺加劇,令經濟失去增長動力,社會民生與許多基本服務都受到影響。港人近日入境日本時大排長龍,主因就是人手不足。政府與勞工界要做的,是減少有關計劃遭濫用的機會,包括嚴打剋扣工資行為,防範與外勞相關的不法活動,但不應斬腳趾避沙蟲,因擔心濫用而乾脆不予推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