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我自認有心去認識魚,由細到大都愛吃魚,也經常去街市買魚,亦有兩本香港海域常見魚類圖鑑,但不得不承認越來越難分辨哪些是養殖,哪些是野生。從前魚有造假,將白花魚染黃扮黃花,現在養殖黃花多到冇人要,野生則一尾難求。

斑類叫得起價錢,現在東星十居其九是養的,花尾躉百多元有一條,會是野生海魚?近年魚檔常有游水老鼠斑,價錢越來越親民,能相信是海魚嗎?馬來亞淡水魚的神話「忘不了」,十年前閒閒哋幾萬元一條,如今內地養的「忘不了」價位暴跌超過九成都冇人吼!海魚有幾好食,不必再花筆墨論證,問題是肯花錢又花得起錢,也可能受騙,要直至蒸好上碟夾進嘴裏才知真偽,激氣!別以為憑魚皮魚鱗的色澤,身體及鱗片有沒有破損,或魚身有沒有因感染細菌出現潰傷,便可確定是否海魚,因為養魚有時在運送過程中也會遭遇橫逆。儘管對魚有認識,但始終不及賣魚的人,他們最清楚所賣的魚來歷,根本毋須用眼睛斷估。所以,與老實的魚販混熟,識人好過識字,才是上策。
很多人都去鴨脷洲買海鮮,認為那裏漁船歸航,鮮活海鮮品種很多。我因工作關係,鴨脷洲在路途上,不時去「搵食」,順道會往街市走走。不過,甚少在那裏買海鮮,事關盛名所及,價錢較貴,而且看不清有多少是魚目混珠的養魚。
曾住港島東,常去西灣河及筲箕灣買餸,又較多幫襯金華街大德街轉角位一個魚檔,它沒有名字,只有「生猛海鮮」,僅佔用買豬肉的半邊舖位。「想要一條海魚,大條啲。」那天想蒸魚,便對檔口那位聲音沙啞的大叔說。他想了一想,說有一條本灣海黃腳鱲。「好!」當然好到不得了,黃腳鱲本來是本地海域的寶,只是近幾十年受大都會發展影響,棲息地被侵襲,今天偶爾捕到這麼大的海魚,不吃還待何時!
條魚真的很大,蒸的盛器裝不下,唯有剪掉魚尾(見圖),但有點後悔,雖然魚鮮味一流,但看着冇尾魚,吃起來總覺得若有所失。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