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廁所蛇王到「浴室露營」(Bathroom Camping),我們曾經認為在廁所或浴室裏逃避現實的行為,逐漸成為西方年輕人的新興潮流。
所謂的「浴室露營」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露營,而是一種將浴室轉變為私密避風港的方式。在這個小空間中,人們可以放鬆心情,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無論是滑手機聽歌、點燃香氛蠟燭,或甚至是坐在馬桶上吃零食。
看似頗為出格的做法,或許正是生活中不得不的調劑,藉以換來短暫重置情緒的目的。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對「出離」的潛意識渴望。
在狹小的浴室裏,人們鎖上門,短暫逃離家庭、工作、社交的壓力,享受片刻的獨處與自由。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現代版的超短「隱修」,即便沒有深山古寺,就在馬桶蓋上築起心靈的帳篷。就算無法隨時遁入山林,也能在日常生活裏創造「微型出離」
身處在生活的洪流中,我們常常被外界的噪音淹沒,難以靜下心來聆聽自身的需要。而佛教的「出離心」,並非消極的逃避,而是主動的「超脫」暫時離開紛擾,以更清醒的視角審視自身與世界。
正如佛經有言道,於「獨一靜處,專精思惟」。透過限制外在刺激,讓心緒沉澱。出離並不意味着完全脫離社會,而是指暫時抽離,讓自己與外界的紛擾保持距離。這種暫時的超脫使人們能夠重新審視生活,找回自我,重整情緒。
浴室露營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控制的隔絕空間。但許多人躲進廁所或浴室,卻仍被手機訊息綁架,這種「假性出離」反而加深焦慮。應如正念所指引,真正的超脫,不在於身體是否離開,而在於心是否能不被外境牽引。
浴室露營若能結合覺知覺察,感受空間的溫度、聆聽呼吸的聲音、觀照思緒的流動,這個狹小空間依然能成為修行的道場。真正的出離,或許不在於物理空間的遠離,而是為了使我們更自由地回來。
浴室露營。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