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中國佛學以其深厚的底蘊與積極的時代擔當,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發展之路,在思想、組織、文化、人才、社會服務及生態保護等多個維度綻放光彩。
慈悲不止於語言,還在於行動—佛教慈善深入社會每一隅。
思想領航,深化佛教中國化
中國佛教協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燈塔,引領佛教中國化的深入推進。通過修訂教義教規、編寫讀本,挖掘佛教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構建起新時代「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藏傳佛教界舉辦教義闡釋交流會,讓佛經教義與中華傳統美德相融共生。各地也積極制定專項規劃,如江蘇出台五年工作規劃綱要,並建成成果展廳,以實物與數字媒體展現佛教與社會的適應性發展,使佛教思想在時代土壤中煥發生機。
組織固本,強化教風建設
在組織建設方面,中國佛學邁向法治化與規範化管理的新階段。實施三大語系佛教教職人員資格認定和備案,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上線,提升了管理的透明度。各地嚴控傳戒流程,確保僧團純潔性。同時,開展「四進」活動,強化政治認同。西藏等地寺廟通過執事委員會改革,選拔優秀僧人參與管理,並結合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增強公民意識,讓佛教組織在規範中健康發展。
文化傳承,綻放學術光彩
文化保護與學術研究是中國佛學發展的重要支撐。重慶華巖寺等積極修復古籍、整理貝葉經,其古籍善本修復中心成為重點保護單位。龍門石窟等利用現代技術完成文物數位化,通過VR技術全球展示。學術研究與交流也成果豐碩,連續舉辦講經交流會,推動經典現代詮釋。三大石窟聯合舉辦藝術展,出版多部專著,讓佛教文化在傳承中創新。
人才培育,構建教育體系
人才培養是中國佛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佛學院實現學位授予資格制度化,僧教育與社會教育接軌。西藏佛學院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大量「三級學銜」人才。同時,注重信眾與社會教育,華巖寺打造多個平台,舉辦講座與公益培訓,讓佛學文化浸潤生活,培養了眾多懂佛學、有素養的人才。
服務社會,拓展國際影響
佛教慈善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常州天寧寺、蘇州弘化社等積極資助學子、參與救災,彰顯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國際交流方面,「黃金紐帶」不斷深化,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連續舉辦;藉助「一帶一路」,江蘇佛教在海外舉辦畫展,龍泉大悲寺在荷蘭建立,成為文化傳播實體;世界佛教論壇吸引全球參會,提升了中國佛教的國際話語權。
生態護法,踐行可持續發展
中國佛學積極響應生態保護號召,拉薩色拉寺、哲蚌寺僧眾參與綠化工程,推動「生態寺院」理念。江蘇佛教聯合漁政部門開展生態放流,平衡信仰與生態保護,讓佛教的慈悲精神延伸到對自然萬物的關愛中。
中國佛學在多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僅為佛教自身的發展開闢了新路徑,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社會的和諧進步、世界的文明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未來,中國佛學必將繼續綻放光彩,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