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甫結束的復活節連假,除了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也值遇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誕」,當是本港最為熱鬧的信仰盛事之一。各區繽紛的廟會巡遊、戲棚神功戲接連不斷,喚醒香港原作為漁村的歷史記憶,在熱鬧的活動背後,儼然凝聚起地方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
天后與觀音聖像,淺水灣鎮海樓公園。
荃灣天后誕2025。
每年的天后誕,天后廟猶如善信們一年一度的大集合。信徒們在廟內虔誠地獻上鮮花、水果,燃起香燭,表達對天后的感激與敬仰。彩旗飄揚,龍獅與鼓樂喧天,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喜悅的氛圍。
這不僅是對天后的崇敬,也是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因為天后被視為海上航行者的守護神。在華南沿海,天后從地方神祇升格為航海者的共同信仰,甚至隨移民傳播至東南亞。香港作為海上貿易樞紐,天后廟遍佈各區,香火連綿不絕。
頗有意思的是,據傳天后曾修習觀音法門,在信眾心中的形象也常與觀音疊合,香港許多天后廟亦陪祀觀音菩薩,可見兩者關係的密切。兩者皆被視為「海上守護者」,更同樣以慈悲為懷,為迷途眾生指引方向。
觀音菩薩在佛教中本就是「尋聲救苦」的慈悲化身,而天后則屢有「海上救難」的神蹟,恰似觀音救海難、度一切苦厄的具體展現。天后的形象雖更貼近民間需求,以母親形象護佑漁民、商旅等特定群體,但兩者核心精神實為一體,代表着慈悲與超越困境的智慧,就算身處在負面的境地,我們仍可以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人生宛如海洋,波濤洶湧,時而平靜,時而驟變。在現代社會的波濤中,我們常常迷失方向。天后誕的慶典不僅是對媽祖的尊崇,更是對於生命航程的反思,喧囂的背後,實源於對安定的集體渴求。
無論是佛教或天后信仰,最終都指向同一種生命態度,莫忘在風浪中保持慈悲,於迷航時點亮內心的明燈。人生正如一片汪洋,而天后與觀音,不過是同一艘慈航的兩面風帆。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