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在Netflix上架的英國劇集(Adolescence)(中譯《混沌少年時》)繼續成為教育界、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劇集觸及一個大約13歲的少年面對欺凌,在反叛期的情緒突然失控,可能再次證明情緒是必須要「管理」的,也要盡早學習管理。本港首個針對小三及小四的遊戲化社交情緒學習平台,上星期正式在香港樹仁大學啓動,令人鼓舞。
香港兒童被稱「繁忙兒童」、「港童」,反映不停補習、上興趣班,但又自理能力薄弱等。其實,香港兒童的情緒管理也一直被忽略的。 如果數學要谷、小提琴要練、打劍要操,為何情緒不用管理?因為逆境、不如意而一躍而下或傷害其他人,誰希望看到這樣的結局?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2,736萬元,讓香港樹仁大學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推行「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以(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CASEL」)的理論框架為基礎,配合遊戲化的學習模式,啓動全港首個專為小三及小四學生設計,並以遊戲化方式推動社交情緒教育的計劃。
香港樹仁大學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在啓動禮上指出,計劃希望透過動畫角色和遊戲化課程,提升學生的社交和情緒學習體驗,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同時建立一個更加理解及尊重兒童心聲的社會環境。
據筆者了解,在心理學界享負盛名的香港樹仁大學副校長(研究院)鄧素琴卓越教授,是這平台的幕後功臣之一。計劃的項目經理輔導心理學家郭倩衡表示,現行情緒教育計劃集中在中學或高小,團隊認為在小三及小四開始學習面對及管理自己的情緒更適合,做好預防工作。
參與計劃的學生,將化身為「情緒練習生」,透過遊戲學習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技巧、社會意識和負責任的決策能力等五大社交情緒能力。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計劃目標在3年內為25間小學,約5,0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推行社交情緒教育課程,目前已經吸引全港13間學校,約1,4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參與。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會因此「EQ」越來越高。
「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特別設計不同的童心理情小寶法供小朋友作生活場景應用,其中「情感雷達」在十六個小法寶中脫穎而出,成為小朋友票選最受歡迎的情緒管理工具,可見以遊戲化(Gamification)協助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