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帶有皺褶的紙張。人們跟隨別人所刻上的虛線,把前行的每一步摺疊起來,謹慎地盛載別人對於自己的期望。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一個人忽爾前來把乖巧的自己推倒,紙張上的壓力改變了,本來的直線在頃刻間成為了橫線。製造擾亂的人,或許就是擁有自由意志的自己,嘗試告訴自己其實可以不去跟隨預設的路線行走——人生就是要蛻變為一個擁有不同姿態的紙球。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帶來韓國藝術家李珍珠(Lee Jinju)的個人展覽「無著」(No Ground),主要以黑畫、白幕及大型風景畫系列等三大類別的作品,詮釋一種不可言喻的狀態。
在展覽的側門範圍放置了「由事件組成,而非事物」系列的作品,其中的畫面呈現着一雙手把枯葉與紙張摺疊的過程,畫作就如定格片段一般,刻劃了本來是稍縱即逝的動作。畫中的人曾經想要把枯葉慎重地對折起來,然而在最後卻把它揉為紙團。據李珍珠在短談中所述,本來的裝置方式是把整系列的作品擺放在同一面牆上,在跟同為藝術家的丈夫李正培(Lee Jeongbae)討論過後,認為畫作之間的距離過於擠擁,才更改為現在的呈現方式。當觀賞者站在牆角前,左右兩方的牆壁似是成為了紙張,而人們則以枯葉的角色守候着被摺疊的命運。在《井》、「顯」及「由事件組成,而非事物」系列中,所運用的黑色為丈夫特別研發的「李正培墨」,其中帶有天鵝絨般的啞光質感,從而凸顯了主體的細節。
獨立擺放在窗邊位置的《仲夏》描繪着一個手抱大石並躲藏在狹隘空間的人,底部則滲透着似是血漿一般的液體出來。窗戶映照着畫作的倒影,而湊巧窗外的山景配合着畫中的人,讓人聯想起在希臘神話中需要每天重複推動巨石到山頂的薛西弗斯(Sisyphus);除了是法國作家卡繆(Albert Camus)在《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中所述說的荒謬性以外,還有是存在主義者沙特(Jean-Paul Sartre)在《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中所論及的「自欺」(La mauvaise foi):「人類不僅揭露了世界上的負面事物,同樣亦以消極態度看待自身的存在。」手抱大石的人其實並不是真正困在一個封閉的盒子之中,可以隨時逃脫的人卻選擇逗留在狹小的空間內。試想像畫中人其實並沒有被宙斯懲罰,只是習慣了每天在搬運了大石到山上以後,就回到這一個空間休息。不斷被掀開的痂塊讓痛楚成為了呼吸一般存在,直到人們不再等待治癒的一刻。
李珍珠個展「無著」
日期:1月5日-3月2日
時間:上午11時-下午6時(星期二-星期六)
地點: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 香港黃竹坑業勤街39號2001室
李珍珠作品(2024年):「由事件組成,而非事物」系列,純棉布上手工(製作)「李正培墨」、水乾顏料、膠液,45.5 x 45.5 cm。圖片來源: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及Felix SC Wong。
李珍珠作品(2024年)《仲夏》。純棉布上手工(製作)、水乾顏料、膠液,110 x 80 cm。
李珍珠作品(2024年):《由事件組成,而非事物 27》,純棉布上手工(製作)「李正培墨」、水乾顏料、膠液,45.5 x 45.5 cm。圖片來源: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