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是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哲學之一,老子的《道德經》對我的人生取態,以及企業管理的政策影響深遠。
我認為人生是一場不斷經歷「擁有」及「失去」的過程,這與道家思想中「有」、「無」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代表存在、實體、具體形態,而「無」則代表虛無、空靈、無形。兩者看似相反,但事實上它們並非單純存在與不存在,是「有無相生」的概念。
在物資富裕的現今社會,我們很容易墮進過分追求金錢、名譽、物質上的深淵。錢永遠賺不完、世間上的名利亦不勝枚舉,但每個人的身體只得一個、生命只得一次,過分強求,隨時令我們失去寶貴的時間、健康,甚至人際關係。
人類只有透過平衡「有」與「無」,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進步和持續發展。
人生真正的「有」,是來自於內心的豐盛、富足,並不在於我們手上擁有多少物質。因此,我們必須學懂在適當的時候放棄,來獲取幸福與快樂。
我們若過於重視「有」,會導致實體化和固化,失去了靈活性。若過於追求「無」,則可能陷入虛無主義和無目的狀態。
因此,我們要好好拿捏「有」、「無」的追求,兩者相互依存及制約,才能成就身心靈健康。
而「有無相生」的平衡觀念,亦同樣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中。道教強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深深影響了我對企業管理的取向。
人類為了發展,過度破壞動植物的棲息地,同時製造不少環境污染,構成氣候變化,嚴重破壞全球生態系統。當動植物漸漸滅絕,人類亦會面臨資源耗盡或饑荒等危機,最終自食其果。
社會在開發的同時,製造出污染在所難免,故現今企業都非常重視ESG(環境、社會和管治)。我們作為企業,更應該以自身作則,盡量減少營運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塑膠製品、降低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廢物等等,把對自然的破壞降到最低。
我們只有透過平衡「有」與「無」,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進步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