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孩子的求救訊號│陳美齡

2023年,企圖自殺的青少年有300多名,其中37名(截稿時數字)死亡。新學期開始之後,有24位香港學生輕生。情況之嚴重,令人心痛、感慨、沉思和反省。當然自殺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因為集中在開學之後的期間,很明顯是和教育環境有關係。

「不想返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壓力太大、校內欺凌、家庭問題等等。無論如何,青少年被迫到「無路可走」是大悲劇,也可說是教育者的過失。就算直接原因不在於老師或家長,保護不了孩子的責任非小。聽不到孩子心中悲憤和絕望的求救訊號,當事人的痛苦和內疚,難以想像。

「不想返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青少年被迫到「無路可走」是大悲劇。

教育的目標原本應該是為孩子們帶來希望、夢想和機會。教育者深信教導孩子得到多方面的知識,就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學習途中找到明確的目標。成長後能自力更生,建築幸福的人生,成為有貢獻的社會人。人才是國家的財產,教育是回報最高的投資。

為了孩子們得到平等學習機會,很多國家的小中學都是「義務教育」。香港也是一樣,也就是說法律上規定不能不上學。上學是強迫性的,沒有選擇的餘地。家長有責任送孩子上學,國家有義務提供教育服務。

但若教育環境不理想,這「義務教育」就會變為一種負擔。不想上學的小孩子,每天都會覺得好像在受苦。尤其是提倡積極競爭的香港教育制度,功課追不上的小朋友,從小就會有劣等感、自悲、頹喪和憂鬱。

所以我一直都指出學習環境一定要快樂!令學生覺得上學是開心的,每天都趕快回學校和同學見面、學習、參加活動等等。但香港為了熱心訓練精英,把孩子的童年犧牲了。教育的目標變成考試爭分數,希望在DSE得到高分,進入好大學。得不到高分就會變成失敗者。學校因為這「一試定終身」的制度,唯有重視教學生如何去爭取好成績,沒有剩餘時間去教導學生如何去「做人做事,享受人生」。一部分受不了批評和壓力的孩子們,覺得無解脫之路,只好一死了之。太心疼了!

當局提出會以學校為中心去設立輔助高風險學生,但這只是貼膠布的解決方法,要除去禍根才能有真正的改善。

多次重復求清說明香港的教育制度,是獨一無二的重壓型式。DSE的改革事不宜遲,敬請考慮把DSE變為「任意」而不是「必考」,大學入學方法微調,這樣可以給學生多點選擇,供給更多元化的「求學」求生之路。「受不了壓力就是無用」、「讀不好書就是不爭氣」的社會風氣一定要改過來。我們大人要醒覺,不要盲目的去保護這個制度。不要白費了輕生孩子們的生命,要為他們取個公道。願合力把快樂帶回校園,令孩子們自由自在的享受學習,多體驗如何去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