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來作為香港中秋節重頭戲的舞火龍,因疫情影響而暌違三年後復辦,在連假夜晚的街頭,拉開令人熱血沸騰的高潮。
身穿白衫的人們,舞動着的巨大火龍,不僅如香港精神的具體寄託與再現,亦以實際行動力宣告,一切的日常生活歸於常軌。期許以強大堅定的信念,在後疫情時代,重新面對世間的萬千挑戰。
大坑舞火龍。
蓮花宮天花金龍浮雕彩。
香港舞火龍的珍貴之處,在於經歷不算短的暫停時間後,能夠再次集結舞動,背後的精神傳承實功不可沒。無論是薄扶林或大坑的舞火龍,皆可見到老中青三代人的身影,顯示即使社會與大環境的劇烈變遷,傳統的維繫依然堅定,也反映出舞火龍作為社區精神與文化的穩固體現。
一條條以草綁紮的火龍,連結起居民的心願與認同,將對於土地與社區的熱愛,幻化於燃起的香火巨龍,書寫屬於在地歷史的新篇章,也同時為彼此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共同記憶。繚繞的煙霧之中,火龍散發出點點光輝,有如從異世界降臨的神獸,龍身上的炷炷清香,源源不絕地散發出熱力與氣息,蔓延向所有圍觀的人們。當火龍隨着舞者的姿態翻動,點點火光為初秋的夜空,留下抽象的視覺閃現,明滅之間,恍若真龍再臨,配合着高昂的鑼鼓喧天,打造沉浸式的五感體驗。
而由火龍所承載的使命,早已化為更為多元的意涵,跳脫單純的消災祈福,成為該地區的文化守護者。一如佛教信仰中,以「龍天護佑」作為佛教護法的傳統,龍神成為守護信仰的神聖力量。
源自蓮花宮的大坑舞火龍,也在漫長歷史中,蛻變為護佑社區的核心力量。由其所綻放的精神與文化意義,帶動了整個社區意識的凝聚,也象徵着在地文化的無形保護力量,尤其在現代社會結構的劇變中,仍始終是社區居民的心之所向。一年一次與火龍約定,縱使短暫,但並非如煙花般易逝無蹤,當盛宴過去,那份感動依然長存心底,期盼來年與眾人重續前緣。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