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要不斷向前,才能不停學習及欣賞不同的沿途風光。
離開,要勇氣。因為,除了要跟過去的自己、友人及舒適圈說再見外,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過,那正正是人生有意義及具挑戰之處。
換個角度,離開,畢竟只是以一個階段的結束,去迎接新階段的開始。
我將會離開13年的教學職位,轉職到一個新的崗位服務香港。
我很期待揭開人生新的一頁及接受挑戰,但同時亦不捨得一群浸會大學的好同事及學生。
浸會大學是我的母校,能夠回去傳理學院新聞系教學,薪火相傳,我深感幸運,也心存感激。我也從不認為教職是「打份工」而已,畢竟培育下一代一向任重道遠。
在13年的教學、行政及學習研究的生涯中,要感激的上司、同事、朋友們太多,我內心多謝他們每一位,但恕未能盡錄。
在13年的教學、行政及學習研究的生涯中,要感激的上司、同事、朋友們太多,我內心多謝他們每一位,但恕未能盡錄。
我亦很感謝學生的包容及體諒,因為每名老師也一定有不足之處,特別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處理學生事務等,礙於每位老師的經驗、掌握的資料等,事後看來一定有改善空間的。
有一次,我給了一位學生R「零」分,因為R把個人情感滲入嚴肅的採訪及新聞寫作。R畢業多年,竟然至令仍然保留着那份「零」分功課。或許當天我太嚴厲? R今天笑說,那份功課後,他一生不會忘記新聞要盡量客觀。
學生K因為家庭事情情緒激動,我買了一束乾花送給她,告訴她老師們都很愛她及支持她。她後來告訴我,一直不捨得把乾花扔掉。
我早就明白育人的工作,老師的一句說話、一個眼神,一項舉措,可能影響一個年輕人一生。年輕人跟成年人一樣,在高高低低的人生,在迷茫時,的確需要一種支持、指導、甚至訓斥與原諒。
在最近的一個「Farewell party」上,不同畢業年份的學生均有出席,令我很感動,尤其看到他們個個事業有成,部分更成家立室和當上父母,那份安慰很窩心,亦再次證明不要少看年輕人的潛能。
我問他們:「後悔選讀新聞系嗎?」
他們全部堅定地回答:「完全沒有。」
我可以安心地離開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