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先民的信仰寄託便常與岩石產生聯繫,無論岩石的規模是小是大,都承載着人類精神世界的具體投射。小至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可能因其外形或傳說故事而視為是神靈的化身;大到山體巖穴,由於獨特的環境地理風水,而作為修行或是祭祀的空間。特別是石頭堅硬的質地與穩定的特質,在歷經風雨的侵擾後,都依然能夠保持既有的面貌,默默地見證着數個世代歷史變遷下的起承轉合,成為當今我們享有的重要的文化資產。
例如佛教的修行傳統中,常為了遠離熱鬧的人群聚集之地,因而選擇山林中的僻靜之地作為修行的道場。於是鑿山岩為室,在山體內開鑿遮風避雨的居住與修行空間,逐漸形成開闢石窟的傳統。
《Rotunda III》,Matthew Simmonds,2022年。
阿旃陀石窟第26窟,5世紀,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
隨着歷史進程的推移,石窟的空間更加顯得華麗壯闊,如同印度阿旃陀石窟一般,繁複的建築裝飾與精緻的佛像雕刻,不僅成為信眾們生活的場域,也作為傳承佛教文化的中心,凸顯石窟蘊含的人文精神。由僧俗二眾所交織的小日常裏,為冰冷石頭構築的空間,注入了一股神聖的氣息,在寧靜幽微的環境之下,重新體會往昔佛陀所曾宣說的哲理與教法。
透過石窟中的殿堂,體會存在於石頭裏的空間建構過程,其實正是一種心靈上反思的隱喻,存在着多層面的心理和精神探索。如同英國的雕塑家Matthew Simmonds受到西洋石造宗教建築的啟發,將建築空間微縮後,以精湛的雕刻嵌埋入一塊完整的石頭之中,重新定義石材如何創造對空間的想像性。
其作品借鑑了建築的形式語言和哲學,探索了光影和負空間的視覺關係。在藝術家極致的視角選取之下,將素材的原始質地與精謹的建築空間雕琢,產生令人讚歎的平衡,散發出一種夢幻般神聖性,並感受到人類在歷史上留下的智慧與創造活力。當我們回首佛教石窟,欣賞由諸多造像一同組成的殿堂,亦不是為了崇拜迷信,而是感知埋藏在石頭之中的心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