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6:56 2025-10-18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於10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3歲。楊振寧同時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及清華大學教授兼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清大發文悼念楊振寧時,形容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清華大學發文悼念
清大對楊振寧的離世表示沉痛,指他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恆迴響。「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他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其百年人生一如他鍾愛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一部在人類群星中閃耀的千古篇章。
楊振寧的貢獻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這些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他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下基礎,被視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媲美的最重要基礎物理理論之一。
此外,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定律,並於1957年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獎的中國人。他發現的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楊-巴克斯特方程」,亦開闢了統計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數學研究的新方向。
楊振寧是10多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獲頒國內外20多所知名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還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富蘭克林獎章、昂薩格獎、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求是終身成就獎等眾多榮譽。但他一直心繫家國,為祖國的科教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於1971年首次回中國受訪時,掀起了大批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後又向中央領導提議恢復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他還親自募集資金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持續資助近百名中國學者赴美進修,並成為後來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他為促進國內科技交流和進步貢獻良多,亦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教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發揮重要影響。
回到清大之後,他傾力發展高等研究院,為清華大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傾注心血。
楊振寧生平
楊振寧於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29年隨父母來到清華園。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44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5年作為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笈美國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1949年他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員,1955年任教授。1966年出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創立理論物理研究所(現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並在該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
1986年起,他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名為高等研究院)名譽主任,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之後從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1年5月,他將包括圖書、文章手稿、影像資料和藝術品等2,000多件珍藏捐贈予清華大學,在學校圖書館設立「楊振寧資料室」。同年9月22日,清華大學舉行「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會上楊振寧發表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講話,回憶1971年回國訪問的情形,深情追憶摯友鄧稼先。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楊振寧星」。
與翁帆譜黃昏忘年戀惹關注
除了驕人學術成就,楊振寧晚年的感情生活亦備受關注。1950年,28歲的他與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杜聿明的21歲女兒杜致禮在美國普林斯頓結婚,婚後兩人育有2子1女。2003年10月,杜致禮病逝。一年後的2004年12月24日,已屆82歲的楊振寧與年僅28歲的翁帆步入婚姻殿堂。
翁帆於大學國際會議結識楊振寧 曾接待楊妻
據悉,兩人於1995年在廣東汕頭大學一場國際會議上相識,當時翁帆負責接待楊振寧夫婦。翁帆大學畢業後曾有過一段婚姻,但只持續了不到兩年便告終。2004年2月,翁帆寫信給楊振寧,兩人自始頻繁交流,燃起這段黃昏忘年戀,最終在同年年底共偕連理。
楊振寧翁帆婚後恩愛 互喚Darling
二人婚後一直恩愛甜蜜,更不時一同出席公開活動。網傳曾流傳一段據指是於2021年在日本拍攝的影片,當中可見楊振寧正笑容滿臉地用毛筆提字,在場約十名男女賓客友人則有逾半在用手機拍攝。他提完字後即轉身走向翁帆,並大聲以「Darling」呼喚對方,著她也去留字紀念。翁帆帶笑謙辭,稱自己不擅毛筆,但終亦順從其意思走向桌子提字。從片中可見,活動中有客人向楊振寧提問,翁帆則細心地的其耳邊覆述問題,盡顯二人的恩愛和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