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憂招聘會薪酬偏低 成輸入外勞藉口 促堵塞制度漏洞

更新時間:13:28 2025-09-10
發佈時間:13:28 2025-09-10

勞工處近日推出新措施,要求申請輸入侍應及初級廚師的僱主,在四星期的「本地招聘」期間,每週須參與一次於指定就業中心舉行的招聘會。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總幹事招冠聰今早在電台節目上表示,雖然此舉方向正確,但實際執行卻存疑。他指出,部分僱主在招聘會上開出的薪酬遠低於市場水平,質疑其招聘誠意,擔心此舉淪為輸入外勞的「合法門檻」,最終取代本地工人而非補充人手。

薪酬偏低 難吸引本地求職者

招冠聰指出,飲食業中廚師及點心師傅的月薪普遍介乎兩至三萬元,但在招聘會上,相關職位的薪酬往往僅約一萬多元。他舉例,有食肆招聘全職傳菜員,月薪僅14,000元,工時卻長達11小時,質疑在如此條件下是否真有意聘請本地員工。他認為,政府雖然踏出第一步,但若薪酬與工時不合理,招聘成效將大打折扣。

單靠招聘會監察不足

招冠聰強調,僅依賴招聘會作為監察機制並不全面,因為不少僱主仍透過店舖張貼告示、網上平台或直接面試等方式進行招聘,這些渠道難以由政府有效監察,容易成為制度漏洞。

 

建議按崗位比例審批外勞申請

他進一步指出,現行「2:1」補充勞工比例(即每聘用兩名本地員工可申請一名外勞)存在漏洞,因為該比例是以公司總員工人數計算,而非按前線崗位實際人手比例。大型連鎖集團可藉由龐大的後勤及管理人員數量,申請大量外勞填補前線空缺。他建議,應改為「崗位對崗位」的審批方式,以減少本地工人被裁的風險。

外勞遭不合理對待 投訴機制未必奏效

工會亦接獲多宗外勞求助個案,指抵港後被要求從事與合約不符的工作,例如應徵樓面卻被安排清潔廁所。由於外勞需支付高昂中介費,面對不合理要求亦不敢反抗。招冠聰表示,雖然勞工處設有投訴渠道,但外勞往往擔心投訴後遭解僱,令制度保障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