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7:00 2025-07-17

不少港人忙碌一生,為的是退休後享受人生,隨着本港教育及經濟水平提升,規劃人生下半場,由打造安樂窩開始,着重居家安老,維持優質生活,已成為社會新趨勢。政府亦估算,去年六十歲或以上長者的消費開支逾三千四百億元,正大力推動銀色經濟。
為迎接銀色需要,本刊探討正積極推動長者房屋項目的房協,近年是如何利用科技及新概念優化長者居住環境,由提供照顧,轉變為輔助長者自理,並在新配套下拓展社交圈,從而提升老友記的生活動力;還有一眾開發適老產品的商界,又如何以創意產品刺激長者的消費慾。
一對中產夫婦親述自己尋覓安老居所,享受自在人生的經歷;一群建築學院學生亦分享與迎接初老人士運用VR一起建構社區空間推動跨代共融。
「退休不是停下來,而是在照顧到自己之餘,走出去幫助其他人,並實現以前做不了的小夢想。只要住得安心,便可安排做其他事。」六十多歲的黃太與七十多歲的丈夫是中產人士,黃太婚後隨丈夫先後在美國、內地等地生活,十多年前丈夫退休,兩口子便積極尋找安樂窩,安排優質的初老以至晚年生活。
他們曾在內地中山買下逾千呎單位,住了七年,還是選擇回香港。黃太說:「在內地住得挺開心,但人老了,住大屋,沒有那麼多精力打理,加上當地文化較熱情,喜歡到彼此家中聚會,包吓餃子,有很多活動,但時間久了,就想生活簡單些,有親密的鄰里關係之餘,也想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安靜時間,加上家人在香港,便搬回來。」
他們初時在東涌置業,到二三年索性租住房協在紅磡的長者安居樂項目「豐頤居」的單位。黃太說這大廈有很多方便長者生活的配套,並展示手中的智能卡,除可用作出入大廈,更可開信箱,卡上更有一個紅色按鈕,連接着智能樂齡緊急支援系統,當在屋苑範圍有緊急需要時按下去,二十四小時都會有人來協助。
屋苑升降機內外均設有座椅,供住戶累了可坐下來,不同樓層又各有主題顏色,減少長者去錯樓層的機會,通道寬敞兼配有扶手,與輪椅人士並行也沒問題。單位內,大門設有兩個不同高度的防盜眼、全屋低門檻、趟門洗手間,以及特別設計的廚房料理台,即使住戶日後需坐輪椅,也可自行出入、去洗手間及煮食。
黃太說,入住前都知屋苑提供友善設施,但想不到會那麼細心,加上有不同增值服務,找人來打掃、維修也很方便,「有次打風落雨,剛好不在家,屋苑人員也可幫手到單位打點,把花盆收起,十分暖心。」她續說,相比安老院,這類單位自主度較高,可以安排自己居所的傢俬電器,但隨時都有人幫忙。
「現時打算在這裏住到返天家。」黃太與丈夫安居之後,便是到處玩樂、積極參加義工及教會活動、學唱歌等重拾昔日一直想做的興趣,十分享受現時的生活,透過參加屋苑舉辦的活動又可結識鄰舍,「到大家老了,都走不動時,仍可跟鄰居聊聊天。」
居家安老成新趨勢
房協強調作為「房屋實驗室」,推出創新房屋方案,包括發展多元長者房屋項目,以配合不同經濟能力長者的住屋需要,並以「雙智慧」(由智慧家居到智慧社區)應對「雙老化」(人口和建築物同時老化)。一方面推廣及善用樂齡科技提升長者自主生活能力,鼓勵居家安老,另一方面把跨代共融的概念帶進社區。
香港房屋協會社區及長者服務總監吳家雯說,隨着社會觀念轉變,居家安老已成社會新趨勢,「發展多元長者房屋項目是協助長者儲健康、儲興趣和儲朋友。相信長者退休後還有數十年日子需要規劃,我們則盡力提供一個安全、安心的環境,同時鼓勵長者擴大社交圈,擁有一個活躍的晚年。」
吳家雯認為,恰當地利用科技可推一步優化長者自主生活質素,例如每個住宅單位內設有門磁偵測及用水探測裝置,若感應到老友記長時間沒有出入大門或沒有用水,系統會自動發出訊號提醒管理團隊跟進,在提升長者安全保障之餘,也顧及私隱。
預視到人口老化所帶來的住屋需求,房協九九年起推出「長者安屋樂」住屋計劃,供年滿六十歲的中等收入人士終身租住,項目集居住、康樂設施與醫療護理於一身,目前包括紅磡豐頤居、將軍澳樂頤居和牛頭角彩頤居,共提供近九百個單位。近年房協更將居家安老概念延伸至建立「長、中、青、幼」的和諧社區。
香港房屋協會主席凌嘉勤認為,設計新屋邨時亦應考慮加入適老設計,包括提供較闊通道,並建立公共空間,鼓勵長者踏出家門,與鄰舍溝通。當中沙田乙明邨的松悅樓為低收入長者提供六十四個長者友善的出租單位,單位設計方便輪椅進出洗手間及大門,設計更適合長者。
他又希望於社區建立「好玩」元素,讓後輩探望長輩,一起到公園,是「好玩」的事情,「兒童遊樂場與老人健身設施以往多數分布不同地方,近年設計將兩者結合,讓長者可鍛煉身體,又可望住孫兒玩樂,促進跨代共融。」
逾三千億消費力
政府近年推動銀髮經濟,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估算,去年六十歲或以上長者的消費開支大約是三千四百二十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大概為百分之十一。按此推算,若一年有百分之五的增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便有一百七十億元;如果增長百分之十,就會有三百四十二億元。
面對龐大需求,商界積極發展適合長者的樂齡科技,以創意產品刺激本港老友記消費之餘,亦協助他們居家安老,以至自由在社區走動,享受更好生活品質,進一步提振長者消費。政府的創新及科技基金 ,以及香港科學園的孵化項目,更提供資金保障,支持業界研發產品。
改良「上落樓梯輪椅」的途齡科技便獲得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該公司聯合創辦人徐華峰說,傳統上落樓梯輪椅操作複雜,用家不能獨自操控,因而分三個階段研發將輪椅升級,目標是研發出體積更細小的智能全地形輪椅。
他指出,首階段希望輪椅能方便用家出入醫院、一般社區設施;第二階段切合更多住宅樓宇環境;第三階段讓輪椅可上落狹小的唐樓樓梯。預計首階段版本在明年投入服務,正與逾十個機構合作,安排試用,希望日後可普及至個人用家。
公司有意最後會將電動輪椅技術公開,開放原始碼予合作廠家免費製造,「但會與他們商討產品定價不能太高,並要求將部分產品用作慈善,讓有需要人士受惠,真正幫到人。」他們亦計劃開發更多智能化、多功能的輔助移動設備及系統,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獨立性和舒適性,亦正探索以租賃服務模式,推動普及化。
基金支持科技發展
另一間科技公司百隆人工智能則獲青年發展基金資助的理大創客基金計劃、數碼港智慧生活初創培育計劃支持,開發一體式廁板和便盤自動包裹系統,在免水免安裝之下,自動「打包」長者如廁後的排泄物,處理上更乾淨簡便。產品於二二年開始在不同機構試用,改良版在去年底起接受訂單,今年生產付運。
該公司聯合創辦人胡百非說,見證本港樂齡科技政策不斷優化,施政報告亦提及銀髮市場迅速增長,開拓產品和服務提升長者生活質素是商機,不過市場資金傾向投資高科技或產品市場較成熟、容易量產的樂齡科技產品,認為政府下一步可以考慮牽頭投資或協助相關中小企融資,推動樂齡產品更多元化。

VR設計共融社區
隨着本港人口老化,跨代共融近年成為社區營造的方向,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乙明青年空間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推動「賽馬會跨代樂融HUB計劃」,實現共創共融社區。
計劃下,一群逾五十歲、準備迎接初老的人士與本港建築學院學生近年齊齊運用電腦軟件,創作VR元宇宙的虛擬場景,包括以沙田乙明邨其中一個公共空間作為素材,分組探索改造跨代共融社區的可能性,過程中製作出不同的虛擬空間設計。
其中一個設計「悅齡茶境」融合寵物和古代茶館元素,讓長者可以在社區飲茶、下棋、運動,又可跟寵物玩耍。有份設計的中大建築學院蘇同學說:「與老友記交談對話中,最常聽到寵物和飲茶,於是嘗試相關元素加入虛擬的社區設計之中。」
年逾五十歲的劉先生說:「我們不想做參加者,想要做參與者,有份營造社區。我們那組設計一站式活動報名平台『活動孵化室』,讓大家在那自由組織、舉辦及參與活動,當中更設有社區廚房、科技教室、靜觀和瑜伽房等配套。」
倫敦大學學院講師吳正研正攻讀中大建築學院博士學位,是這活動導師,她說:「理想社區的必要元素是多樣性和包容性。由於人口和社會不斷轉變,所以理想社區是一個不斷發展且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概念,可以見到每組的參加者設計的理想社區都是獨特的。」

30項措施 促進銀髮經濟
政府預測,二〇四三年香港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口將增至二百六十七萬,佔總人口比例達三成五,帶來需求與商機,於是大力推動銀髮經濟。行政長官在《2024施政報告》宣布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擔任組長。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在今年五月便公布,工作組落實推行三十項措施,涵蓋五個範疇,分別是促進銀色消費、發展銀色產業、推廣銀色品質保證、推廣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釋放銀色生產動力。
當中促進銀色消費的措施便有十一項。卓永興說,長者在飲食、個人衞生、健康護理等方面的消費需求與一般消費者不同,當局計劃通過展覽及零售優惠、電子商貿、銀髮高峰會等多元方式促進銀色消費,並指銀髮經濟商機龐大,在政府和各界共同努力下,定能壯大相關產業鏈,全面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增強其幸福感和獲得感。
部分樂齡科技產品

座式淋浴器(信興科技)
兩側水柱噴嘴可調校上下幅度,讓用家坐在椅上沐浴。

智能全地形輪椅(途齡科技)
具上落樓梯功能的電動輪椅。

骨關節活動復康器材(佳澤科技)
讓用家卧床時盆骨也如步行般擺動,強化軀幹和下肢肌。

電刺激互動復康儀器(佳澤科技)
利用低頻電流技術,刺激神經和肌肉,改善血液循環。

一體式廁板和便盤自動包裹系統(百隆人工智能)
可移動坐廁、自動包裹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