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37 2025-07-14

上周五,政府因應天文台預測將有極端暴雨,罕有地提前一天宣布全港停課,惟當日天氣未如預期,引來社會批評。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解釋,當時天文台預測該日降雨量或為歷來第五高,基於「寧安全、莫後悔」原則,作出艱難決定。
林超英:科技再進步也難與天爭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今早在電台節目中表示,事件反映「科技幾好都唔會夠個天鬥」,現今科技對暴雨的預測最多只能準確至兩至三小時,超過這個時間變數太多,只能提出「可能性」而非確定預報。他認為,既然天文台已公開大量數據,市民應根據自身情況作出行程決定。
讚政府防災意識提升 但預測仍有限
林超英指出,政府近年在防災方面已有明顯進步,尤其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背景下,高層統籌和跨部門協調已成常態。他回憶九十年代任職天文台時,需逐一向政府部門提醒雨季風險,如今政府主動應對,值得肯定。
他強調,預測與決策應以人命安全為首要原則,同時要尊重自然規律與科學限制。他舉例指,暴雨分布極不平均,「可能東邊落得好勁,西邊就冇乜雨」,如上周雨帶在惠州仍猛烈,但到達香港卻突然消散,顯示暴雨預測「越近時間越準」。
暴雨預測上限僅數小時 提前數日難度極高
林超英坦言,即使現今有多種電腦模式及AI技術輔助,暴雨預測仍困難重重。他表示,若仍任台長,只能根據熱帶氣旋殘餘移動方向,提出「潛在可能性」,但無法量化機率,更難預測是否達紅雨或黑雨級別。他認為,提前兩三小時預報已是目前科技的極限,提前數日則「無包單」。
市民應掌握資訊自行判斷風險
林超英認為,隨着資訊透明化,市民可透過「我的天文台」App查看雷達圖等數據,自行判斷是否取消活動。他舉例說,若天文台預測有「十分之一機會」出現惡劣天氣,市民可按活動重要性及風險自行決定是否繼續,「如果係十分之一機會攞命,咁你都取消啦;但如果只係揼唔揼雨,你覺得唔緊要,就照去睇戲。」
他又以近日「日本大地震」傳言為例,分析顯示每日發生機率僅「一萬分之一點幾」,有人覺得可接受,有人則認為「萬一都唔得」,選擇避開。他總結道,氣象機構的責任是提供準確預測與機率,至於是否採取行動,應由市民自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