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00 2025-03-17

政府正檢討公立醫院的收費政策,消息指將於本月內公布新的收費調整方案,其中包括對公院門診的電腦掃描(CT)和磁力共振(MRI)檢查按項目收費。此舉旨在改善醫療資源的分配並縮短輪候時間,但急症室及住院病人的緊急服務則不受影響,主要針對門診病人。
醫生擔心收費影響診斷
醫管局港島東及港島西聯網前總監陸志聰在電台節目中表示,急症檢查是治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若因收費問題而延誤診斷將得不償失。他以懷疑中風的病人需緊急照CT為例,強調「根本不應該等」。陸志聰認為,應對整體醫療收費制度進行全面檢視,包括住院、門診及藥物開支,質疑現行的免費檢查是否合理。他指出,公營醫療的收費目前接近免費,若所有檢查都完全免費,則需考慮市民交納的稅款是否足夠支撐。
他建議設立封頂機制,以保障長期病患及中產家庭,避免因頻繁檢查而造成的經濟壓力。例如,糖尿病患者每年需多次進行MRI檢查,累積的費用可能難以承受。
病人擔心因費用轉向急症室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則擔心新方案會使低收入人士面臨更大的醫療負擔,可能導致治療延誤,甚至有病人會因費用高昂而選擇「扮肚痛」衝入急症室以免費獲得CT檢查。他建議政府應擴大受惠範圍,讓更多人能享受免費或減免的醫療服務,並考慮提供一次免費檢查,隨後再收費。
林志釉強調,若病人因收費而不願進行檢查,將與醫管局推動的基層醫療方向相悖。他認為應在病情輕微時及早發現並治療,以免病情惡化而延誤根治。
政府需仔細考慮共付原則
隨著政府考慮讓市民按項目共付醫療費用,陸志聰指出,這些影像檢查主要用於協助醫生診斷,需求預計將持續上升。他認為,若要實施共付費用,應仔細研究病人需支付的金額比例,以免影響私營市場的價格。
同時,林志釉也提到,若市民需支付的金額仍然偏高,將可能導致病人不願意進行必要的檢查,從而延誤病情。他強調,公共醫療一直是社會的安全網,不應讓經濟能力成為獲取醫療服務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