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任校長十八年,潘宗光是理大至今唯一接受不記名公開評分的校長。
有因有果 理大榮休校長潘宗光
更新時間:14:18 2022-12-14
發佈時間:14:18 2022-12-14

八十二歲的潘宗光,是科學家,也是教育家。作為科學家,他先後兩次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作為教育家,他投身大學教育四十載,帶領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履任校長十八年。鮮為人知的,他是理大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接受全校以不記名方式公開評核的校長。

「那時我剛過六十,想知道別人如何評價我的工作,不記名,結果先最真實。」工作表現是因,分數是果,這個當年取得八十一分的非常校長,他的成就透過民主方式獲肯定。〇八年退休後弘揚佛法,但教育事業並無停下來,他所成立的慈善基金,一直支持內地貧苦大學生學費,繼續以另一方式作育英才。

「我希望這班年輕人學有所成,到自己有能力時,可以再幫其他人。」出身貧苦的潘宗光,本身就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人辦,特別感同身受。潘宗光說,感恩生命中總遇上伯樂,到自己有能力,就為有需要的人扶上一把。有因有果,一切非偶然,信焉。

 

出身貧苦家庭,年幼時寄住姑姑家,由祖母照顧的潘宗光,感恩生命中有愛護自己的人。
出身貧苦家庭,年幼時寄住姑姑家,由祖母照顧的潘宗光,感恩生命中有愛護自己的人。

 

今年是理大創校八十五周年,訪問在理大校園進行,董事會會議室外掛滿歷任校長的相片,潘宗光是其中之一。久違了的他,穿對襟的素色華服、腳踏平底鞋,腰板仍挺直,「退休之後,就百分百退下來開展新生活,我是佛教徒,希望修行,讓更多人認識佛學,另方面就是發展慈善事業,幫助那些因為家庭問題,付不起學費的大學生。」

〇五年時任理大校長,潘宗光成立精進慈善基金,目標對準內地農村的貧苦大學生,「當年的中國農村,仍有年輕人因為貧窮不能讀書,希望設立助學金、獎學金扶他們一把,透過代付學費,每年一百五十個名額,四年大學,一年就有六百個學生受惠。」不是捐了錢就算,每年都會安排見面會,這些學生口中的「潘爺爺」,總不吝嗇分享人生經驗,十幾年下來,畢業生近千人,同學會成員遍布全國。

「農村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協助成立學生組織,大家背景相似,可以互相扶持。」受惠的畢業生,不少已學有所成,「其中兩個在香港做教授,亦有麻省理工畢業。」隨着內地教育改善,加上自己年紀不小,潘宗光說今年會是最後一屆,完成歷史任務,「學問不及修養重要,我希望這班年輕人學有所成,到自己有能力時,可以幫其他人。」

 

早於九十年代,潘宗光(右一)已着力在理大推動太空研究,圖中是他與包括楊振寧教授(左五)在內,最早一批從國外回歸幫助國家建設的航天科學家合照。
早於九十年代,潘宗光(右一)已着力在理大推動太空研究,圖中是他與包括楊振寧教授(左五)在內,最早一批從國外回歸幫助國家建設的航天科學家合照。

 

事實上,這也是潘宗光成長的歷程。出身貧苦的他,自小在親戚家寄住,就讀傳統名校聖保羅男女校,他自言初中時成績一般,幸好遇上關心學生的老師和校長,「初中時的班主任成日搵我傾偈,知道我屋企有經濟壓力,想幫我但就話我都要自己幫自己,如果成績好,就可以減一半學費。」於是他發奮讀書成績突飛猛進,如願以償,考進港大化學系。

那些年的潘宗光,時間表排得密麻麻,既是理學院學生會會長,又要補習賺錢養自己和拍拖,但讀書成績一樣標青,他自謙不算聰明,記性也不特別好,勝在懂得分配時間,「做事要有先後次序,我窮家出身,知道一定要讀好書先有出路,和自己承諾要讀到博士,所以成績一定要好。」性格自律,定下時間表就專心一意,讓他的時間「總比別人好使」。

受奚落決心回流建港

今日的狀元喜歡讀醫,但在六十年代初,最重視的卻是科學,大學選讀化學的潘宗光,六三年以一級榮譽畢業後,取得獎學金到英國倫敦大學繼續升學,僅以三年時間就取得哲學博士,隨後再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學業成績超班,在英、美繼續做研究順理成章,但潘宗光卻選擇在六七暴動後一年、香港社會仍然動盪的時間,回母校港大教書。

「自小在香港長大,我好幸運,成長中遇到好多好好老師,在美國科研資源雖更多,但內心好多心結,與太太商量,決定舉家回港。」潘宗光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英國讀書時住在宿舍,英國人每個周末都會去PUB飲酒傾偈,那是一九六四年,當年的中國沒今日強大,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比不上西方,我記得那時有英國人說:香港都是靠大英帝國。作為中國人,給人奚落好難受。」

一九六八年,他回到出生地香港,八二年晉升為化學系教授,翌年擔任港大理學院院長。「如果有學生考試不合格,要逐個見,好多真實故事,試過有學生因為家庭環境,安排住宿舍,考試成績差少少不能畢業,一問之下,先知參加了社會運動,導致成績一落千丈,和系主任傾,看平時成績特殊處理。」從邊緣扶一把,潘宗光說,作為師長,能陪伴學生成長,他感到開心又欣慰。

 

潘宗光的太太是港大學妹,兩人育有三子女,一家人感情親密。
潘宗光的太太是港大學妹,兩人育有三子女,一家人感情親密。

 

只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九一年,潘宗光獲邀出任理工學院校長,任內展開連串改革,「副校長大多由教授升任,是傳統的學者,對商界社會未必很敏銳。」要帶領院校發展成為應用型的大學,潘宗光深知就得離開象牙塔面向市場,半生在大學做研究的他,破天荒邀請來自商界的專才出任副校長,又大刀闊斧改革校內制度,包括增強行政部門的效率減少開支。

只是如此一來,難免觸動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經,成為眾矢之的。「阻力是好大,但我覺得要改革就一定要堅持。」他說時語氣仍是一貫的雲淡清風,「大學不同商業機構,大老闆可以一言堂,大學入面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學生都有獨立思維,所以保持溝通好重要。你要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因為好多政策都是要老師執行,學生接受,這樣政策才可以順利推行。」

勵精圖治的他,銳意開拓新領域,力推酒店及旅遊管理學,以及醫療服務等,又籌組開設教學酒店,在資源調撥上過關斬將,得罪人多,但亦讓他贏得不少掌聲。二〇〇一年,剛過六十,正處於可考慮退休也可繼續工作的交叉點,他破天荒主動提出校長工作表現評核,誠邀師生和不同委員會為自己打分。「真的想知道別人如何評價我的工作,不記名,結果先最真實,如果不受歡迎,做下去也沒意思,可能因為那時我已信佛,比較可以隨遇而安,學識放下,如果真是低分,乾脆退休好了。」

高分校長學識放下

結果八十一分,這個學霸,即使到了耳順之年,仍是狀元。「我是一個信佛的人,可以說是佛教給了我膽識去應付挑戰。在任校長以來,種下的恩,我就要接受他的果,是好是壞都要接受。」作為理大首任校長,他積極推動與內地科研合作,而早於九十年代,已着力在理大推動太空研究,如太空鉗的研發,於九五年俄羅斯第一次應用。此外,〇八年北京奧運,理大亦組成團隊北上為中國運動員進行復康治療,引為佳話。

 

'大學入面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學生都有獨立思維,所以保持溝通好重要。'
'大學入面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學生都有獨立思維,所以保持溝通好重要。'

 

只是香港近年經歷動盪,理大更一度成為主戰場,作為前校長,他直言不在其位,不想評議太多,只強調溝通永遠有需要。「我在基督教學校成長,也曾是天主教徒,但可能真是與佛有緣,做校長第二年,偶然機會聽到佛理,內心有好大震動。」作為佛教徒,也是知名科學家,潘宗光說萬事不會無緣無故發生,有因就有果。

巨星表弟張國榮

一九四〇年出生的潘宗光,生於動盪年代,其時香港正經歷日治時期戰亂的洗禮,一片蕭條,有一哥一妹的他,家境貧困,只靠母親微薄收入維持,可幸父母一代兄弟姐妹多,感情深厚互相照應。

少年時代的潘宗光,有七舅父代交學費,寄住姑姑家,由祖母照顧,即使母親不在身邊,生活仍不失溫暖。大夥孩子一同成長,當中包括「哥哥」張國榮。

一個是大學校長、一個是娛樂圈巨星,別人眼中風牛馬不相及,原來曾經住在同一屋簷下,但成長後,二人對彼此的關係都刻意保持低調,直至「哥哥」逝世,潘宗光有份扶靈,才揭發二人是表兄弟,「我倆由細玩到大,十分稔熟。」死者已矣,事隔多年,潘宗光說起這個善感的表弟,仍一面哀傷。

 

潘宗光(左)與張國榮(中)是表兄弟,兩人由細玩到大。
潘宗光(左)與張國榮(中)是表兄弟,兩人由細玩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