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雪凌霜 肝病學權威廖家傑醫生
更新時間:13:45 2023-09-24
發佈時間:13:45 2023-09-24

一九八七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廖家傑醫生,是本土培育出來的肝病學專家,今年初更成為首位奪得亞太地區肝病研究學會(APASL)最高榮譽獎項「Okuda-Omata傑出成就獎」的香港肝病專家。

在肝病領域深耕細作逾三十載,取得多項堅實成果,廖家傑形容一路走來都是荊棘滿途。他曾承受過無端的質疑和攻擊,只能靠客觀科學能釐清是非曲直的信念,毅然離開「戰場」繼續埋首科研和行醫。「我其實只想做個醫生。」他說,能回到初心才是最大意義。

廖家傑的科研團隊,去年在治療未期肝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使之變成可治之症,他更立下宏願,希望有一天能把肝病徹底毀滅。

二○二二年十月,一項有關肝病的科研成果發表:經過全球三期臨床試驗,確立「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為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作為藥物研究領導者之一,廖家傑醫生欣喜地說:「這代表相關領域的研究已突破了舊有思維,進入一個消除肝癌的新時代,前面能有無限的發展空間。」他視為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是醫學界和患者的喜訊,也肯定了他即使遇到逆境仍堅持不懈學術探索的信念。

 

 

錢夠用就可以

廖家傑的醫學生涯開展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提到對自己事業發展路向有重要影響的兩個人,「首先得多謝恩師達安輝教授,當時公眾仍不知道丙型肝炎,只稱之為非甲非乙,是他要求我朝肝病學的專科發展。」已故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創院主席達安輝爵士,是本港醫療發展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廖家傑感恩能成為達安輝親手訓練的最後一批內科醫生。

他笑言,當大部分同學開始掛牌行醫,賺取的收入比他當時選擇的路多出二、三十倍,他還是遵從恩師建議,在瑪麗醫院擔任內科醫生,專注科研工作,「我想,錢夠用就可以了。」

另一個影響他的人,就是父親。廖家傑的父親廖行健,是抗日名將、前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的秘書,四九年隨李出走美國,但當時美國反共情緒高漲,來自中國又身份敏感的廖家飽受打壓,生活困難。

 

廖家傑是首位奪得亞太地區肝病研究學會(APASL)最高榮譽獎項「Okuda-Omata傑出成就獎」的香港肝病專家。
廖家傑是首位奪得亞太地區肝病研究學會(APASL)最高榮譽獎項「Okuda-Omata傑出成就獎」的香港肝病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福生(左三)和廖家傑領導的北京團隊共同參與肝病轉化的醫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福生(左三)和廖家傑領導的北京團隊共同參與肝病轉化的醫學研究。

 

廖父好不容易把僅五個月大的兒子送到香港,交由外婆照顧,直到廖家傑五歲才一家團聚。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中留下足跡的父親,也把自己的家國情懷帶給兒子,「他告訴我當時肝病在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祖籍廣西桂林,廣西人很多死於肝癌,他希望我可以出一點力。是他堅定了我朝這方向進發的決心。」

一九八九年,廖家傑加入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內科學系,也先後遠赴史丹福大學及倫敦大學學院進修及研究。直至二○○六年,晉升至香港大學醫學院全職臨床教授和助理院長。期間廖家傑的研究團隊發表的其中兩項研究報告,成為了全球的肝病治療指標。

他們在○二年發現,乙型肝炎病人如要接受壓抑免疫治療,得配合抗病毒藥物,否則會死於嚴重肝衰竭。近年香港發生的一宗嚴重醫療事故,也是牽涉到這問題。○四年他又確定了長效干擾素對乙型肝炎的有效治療,○五被全球接納為乙肝一線治療方案。

別忘了初心

不過在肝病領域的研究成果逐步累積之際,他卻面臨了事業上的巨大逆境。○八到○九年間,本地醫學界發生了被外界形容為港版「白色巨塔」的杏林紛爭,廖家傑身不由己地捲入權鬥漩渦。

事件涉及多位名醫,長時間受到猛烈質疑和攻擊的廖家傑嘗試興訟為自己討回公道,風波最後在他退讓下落幕。「要和平解決時,人不能太自私。我要顧慮自己的母校,不想把問題帶給大學。」

他曾經想了許久,為甚麼會發生這種事?「我的看法是,當你在學術上和共事的人想法不一致時,太激烈便會產生矛盾,有些人會利用這矛盾獲益。而最大的獲益者,往往不是矛盾的雙方。」他慨嘆,是否大家忘記了自己的初心?「醫生的使命是救治病人,但若只顧在體制中爭名奪利,又如何能守住初衷。」結果他選擇離開那個「戰場」,因為他深信,作為一個從事科研的人,所有是非真假,都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驗證。

 

廖家傑形容,家人是他最強的後盾,太太(右)更是他的「財政大臣」。
廖家傑形容,家人是他最強的後盾,太太(右)更是他的「財政大臣」。

 

二○○九年,廖家傑離開瑪麗醫院,創立自己的醫療集團,同時被委任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肝病與移植中心的聯席主任和主任教授,另闢蹊徑繼續其科研工作,同時協助培訓內地的醫療人員。

他承認,離開自己科研多年的地方及醫院,對事業和家庭都造成衝擊,「那時經常要往內地工作,不能時常陪伴子女,兒子不明白這是為了甚麼。」回首往事,他感激在人生低潮時,家人給予的支持與動力,也慶幸子女都長成了有正向人生的人。

「我覺得遇到不公反而是歷煉和激勵,令我更強大。」挫折並沒有窒礙廖家傑在肝病領域探索中,他往後一次又一次取得啟發性的成果。二○一六年,他憑「慢性乙型肝炎診療體系的創新及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他對內地肝病情況的關注,早於畢業初期,已多次回到故鄉廣西行醫,也曾在肝炎疫苗仍未在內地普及的千禧年初,啟動「世代無肝炎」計劃,籌款為廣西嬰兒注射疫苗。今天,他依然鼓勵醫療界年輕一代放眼國家,「國家就像我們背後的家庭,讓我們更有實力。」

繼續向前不停步

對於近年年輕醫生紛紛出走,在中港兩地培育了不少後進的廖家傑感觸良多,「別只執着於既定的想法,有些事沒按自己的主觀意願推演,就覺得沒了優勢。其實環境和優勢要靠自己創造,你老覺得沒有良好的環境,機遇擺在眼前你也沒能發現。」

今年初,取得亞太地區肝病研究學會最高榮譽獎項的廖家傑正好年屆六十,多次強調「只想做個醫生」的他笑言從沒想過要退休,整個腦袋仍不停在工作。「我不喜歡停留,要保持動力,專業的發展是需要持續,不能因為到達某一個點就停下腳步。中國每年死於肝病的人超過四十萬,我希望有一天能把肝病徹底毀滅。」

給「羅記」一個答案

行醫數十載,廖家傑最忘不了的一位病人,是已故天王巨星羅文。他是羅文的主診醫生,二人因此成了好友。「他也是乙型肝炎導致肝癌,發現時已經擴散,是第四期,不能進行手術。當時並沒有醫治的方法,只可以作紓緩治療。」

他憶述有一次,身體狀況已經很差的羅文突然暈倒,把他救醒後,回到家中的羅文來電致謝,「他叫我別說話,說要為我清唱一曲《獅子山下》。」就這樣,巨星在電話中唱完了整首名曲,在廖家傑而言,這一曲,無價!

確診肝癌的羅文最後存活了兩年多。二十年後,廖家傑終於攻破難點,找到醫治他的答案,大大提升存活率,為這類病人帶來了希望。「遲了二十年,但我終能給羅記一個答案。」

 

已故巨星羅文與廖家傑因治療而成為好友,「世代無肝炎」計劃名稱也是來自羅文的建議。
已故巨星羅文與廖家傑因治療而成為好友,「世代無肝炎」計劃名稱也是來自羅文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