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00 2025-05-04

由上世紀七十年代投身舞蹈,至今曾參與演出、編導及統籌近一百多齣舞蹈作品。錢秀蓮是香港的土產編舞家,八十年代曾成立「舞林舞蹈學院」及「錢秀蓮舞蹈團」。由當時起橫掃「香港藝術家聯盟之舞蹈家年獎」、「美國傳記學會」當代傑出人士及終身成就獎、至二〇〇一年獲「香港舞蹈歷史」列為香港第一代現代編舞家,印證了她為舞蹈界作出過的貢獻。
錢秀蓮在中港台不同的大學巡迴演講,分享多年來的創作成果已十多年。但學海無涯,滿身榮譽的她仍選擇回香港演藝學院深造,進行創新舞蹈語言研究。由內而外,她進修自己,也繼續編舞創作,也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藝評員及曾為香港舞蹈總會副主席,為香港舞蹈界作出貢獻。


國際舞壇無人不識來自香港的錢秀蓮,但小時候的她並不是一心想投身舞界。錢秀蓮一直都想成為畫家。中學時期學畫畫,長大後在理工大學修讀設計系負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也是修讀繪畫系。然而,她始終沒有向畫壇發展,「那時的風氣,一般香港家庭都不想我們走這條路, 父母也不贊成我讀這一科。」
熱愛藝術的她參加過不少舞台活動,如話劇表演、唱歌比賽等,亦因為看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電影,被戲中的空中飛人情節所吸引,專誠去上當代舞蹈家劉兆銘的芭蕾舞課堂,並成為了她的啟蒙老師。

由於經常流連明愛中心,錢秀蓮每星期都會參與土風舞配中國舞訓練的社團,接觸芭蕾舞以外的舞蹈。她於一九七〇年更獲選為「樂步社」主席,「那個社每年有一個晚會,因當選了主席而需要籌備晚會,負責編舞、排舞、跳舞。」從此,錢秀蓮跳出了舞者的重要一步,她帶着吸收新事物的心態去學習舞蹈,「那時跳舞不會覺得困難、辛苦,因為純粹的喜歡,便有熱情去學習並會很開心,很享受。」


赴北京紐約深造
跳跳唱唱十五年,有一天她決心認真起來。一九八二年她第一次留學深造,「因為喜歡藝術,對自己要求更高。所以決定去北京及紐約深造舞蹈。」外闖回港,她沒料到,一下子立即成為本地舞蹈界的搶手貨。「有很多團來找我,包括香港舞蹈團,找我編《香港情懷——時光動畫編號四》、《搜神之女媧補天》等。」

其實早於一九八一年錢秀蓮已成立了「舞林舞蹈學院」,她表示很想將自己的風格放進舞團內,「我們是第一間在商場開的跳舞學院,取名『舞林』意指舞蹈的園林,老師就是栽種的人,樹林內的花草就是小孩子,希望通過跳舞,讓小孩子有個開心的童年,可以開心地成長,這是我的心願。」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國家,四十七歲的她聽從了家人意見, 移居加拿大,「九七是一個樽頸口,父母要我們走,但很快覺得不適合便回流。」她指當時的舞團運作得不錯,「香港回歸中國後曾邀請我們去五個城市演出,政府會給予部分經費,不過亦有部分需要我們自付。」
儘管錢秀蓮對金錢興趣不大,不過她亦感慨,「藝術是燒錢的,或者將來想想方法令藝術不燒錢。租場、演員、後台人員、服裝音樂製作等多方面都需要錢,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她又謂:「在父母極力反對下,於是走去讀了一些跟商業相關的課程,打算賺更多錢後再繼續跳舞。」
創作創新 保競爭力
始終,想跳舞的因子早已植入錢秀蓮的體內,千禧年後她再次「心動」。適值中國準備迎來第一次舉辦奧運,「我問自己是不是要開始行動。我這麼喜歡編舞,又心動了!差不多停了五、六年,又再開始從事編舞和排舞的工作。」那時,她開展了長達八年的《武極》創作歷程。
八九年時,錢秀蓮用了自己的名字,再創立錢秀蓮舞蹈團, 沿用至今, 她說:「當年去紐約深造後,看到很多現代舞蹈團的名稱都是用人名,所以當我想成立自己的舞團時,便取名為『錢秀蓮』。」輾轉三十年, 她吸納了很多演藝學院畢業生,希望他們可以走一條專業的路,「有時會用項目形式聘用舞者,就如近期我們拿了二〇二四年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會做十場演出,包括一月在法國、四月在上海、剛剛在大灣區演出,未來會再到上海、蘇州表演,希望通過這些表演平台,讓年輕舞者盡量發揮。」

要省靚香港品牌
今年七十五歲的她仍心懷大志,「創作不能停,希望每年都有新創作,用創新來保持香港的競爭力。如何將舊作品推廣也很重要,例如將我們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地,令作品有延續性。教育同樣重要,欣賞舞蹈是不需要明白,只要享受, 覺得喜歡就好,讓舞者與觀眾一同體驗並享受其中。我希望更多人能愛運動、愛藝術、愛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及提升生活水平。」
現時身兼香港藝發局舞蹈藝評員及前任香港舞蹈總會副主席,她一直留意本地的文化政策。她認為,香港暫未有太多政策幫助舞者,以致缺乏凝聚力, 她認為政府應更貼地,「韓國政府會有文化政策,也有機構去統籌挖掘當地人才,例如會有選拔、藝術節,所以K-pop、韓劇會大受歡迎。韓國政府在歐洲亦有職員支援到當地演出的表演者。正如香港政府所說,盡量讓青年人開眼界,去大灣區或世界各地也好。文化和藝術是軟實力,如何將香港這個品牌—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去省靚招牌呢?」
過去二十年,香港亦有不少場地上的新突破,她說:「香港是有時代的脈搏,要跟着時代去變化。正如以前只有藝術節,現時則增添了很多節日。我覺得現在新一代的條件很好,有很多外國老師,在這樣的學習環境很好,但畢業出來怎樣找自己的路反而是一個挑戰。青春是很短暫的,可能只有十數年演出,盡量想將人才帶出去。過去的香港予人一種商業化城市的感覺,所以我們一定要走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舞出水墨畫大師靳埭強
錢秀蓮的舞蹈團有新突破,邀請水墨畫大師靳埭強及「蛙王」郭孟浩合作,透過正在巡演的《和.春之祭共舞》和明年上演嘅《舞蛙道》,呈現二人五十年來的精彩藝術生涯。她想藉着香港人的畫去說好香港故事,「這兩位藝術家都入行超過五十年,這樣的份量加上我的五十年,希望加起來多於一百分。」
透過《和.春之祭共舞》讓舞者了解到原來香港有一位藝術家用了五十年奮鬥,錢秀蓮盼從舞者中能獲啟發:「將水墨畫加上科技,以及多年的畫風,令舞者跟着畫來探索和創作。整個概念好像獅子山精神,一直不斷努力地找自己的方向,是很有正能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