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身經歷,劉俊泉渴望爭取資源、創造機會,讓青年實踐理想。

理想不可拋棄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劉俊泉

更新時間:13:07 2025-03-23
發佈時間:13:07 2025-03-23

出身草根,在龍蛇混雜的油麻地成長,劉俊泉童年時,常常遲到不願上學,更會躲在公園打籃球。但老師偏偏挑選他當風紀,無意中讓他發現自己可以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長大後他由外展社工做起,遊走街頭、警署和監獄接觸青年,再走到總幹事崗位,掌舵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過去的經歷讓他成為一個不離地的管理層,渴望爭取資源、創造機會,讓青年實踐理想,「如果我們沒有資源,就應該去找資源,理想永遠都需要存在。」

經濟不景,《財政預算案》提出削減社福機構撥款,他更覺得「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棄理想,正如我們鼓勵年輕人,無論任何不利處境,也不要放棄理想。」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他卻堅持了四十二年。

 

曾是「筲柴外展社工隊」的劉俊泉(右),形容那段日子在風吹雨打下工作。
曾是「筲柴外展社工隊」的劉俊泉(右),形容那段日子在風吹雨打下工作。

 

一家五口,劉俊泉是大哥,對下有一弟一妹,父母是潮州人,早上會煲粥,但只有話梅,又或將豆卜炸起,沾上鹽水伴吃,一家人就是這樣簡樸地生活。

他在油麻地長大,就讀廣東道官立小學上午班,經常不知醒、遲到,經過附近公園,又會偷偷走去打籃球,學校鐘聲響起也不願離開,後來要校工特意來湊他上學。他形容自己不至於是壞學生,但怎樣也稱不上是好學生。偏偏那時,有位老師挑選他做風紀,無端地被賦予一種責任,初時很不慣,後來卻讓他開始認識甚麼是責任感,也終於看到自己原來還有另一種可能。

 

劉俊泉(前右一)形容自己好動,小學會到公園打籃球,中學又會參加不同課外活動。
劉俊泉(前右一)形容自己好動,小學會到公園打籃球,中學又會參加不同課外活動。

 

自告奮勇運報紙

班上有位同學,父母開報攤,他每日上學都會經過這家人的攤檔。有一日,這位同學回到學校雙眼通紅,原來其母親剛剛過身。二人不算要好,但不知為何,他自告奮勇,拿了爸爸的英國「客家佬」單車,每朝幫這家人運報紙到報攤,再將分散的版面,逐一疊成完整的一份報紙。小學的他,個子不高,車上貨物比他還要高,他騎車時要站起身才夠腳力踩。

劉俊泉由每朝不願起床、不願上學,變成一個天未光,清晨五六時就出發運報紙的學生哥。他發覺「原來只要有人給予機會,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潛能、不同的面向,我們就可以作出選擇,影響一輩子」。尤其是六十年代的油麻地龍蛇混雜,見盡各種黑社會,他說:「這個環境很容易受到引誘,輕則讀書不成,重則加入黑社會。但起碼當時的我不是壞人,成為了一個相對正直、沒有走偏走歪的人。」

直至有一日,這位同學再無上學,就連報攤也不見了,一個朝夕相對的同學就突然消失,令他感慨,「一個讀書很叻、很努力的同學,如果因為家庭狀況而要輟學,相當可惜,這件事一直放在我的心裏。」

父親靠着經營文具店,養活了他們和姑媽兩個家庭,六七暴動後,社會經濟狀況不景,文具店結業,父親改為駕駛「九座位」小巴維生,但又經常被人抄牌。他們不算赤貧,但收入就是不穩定。他聽小學老師建議,升讀新界的工業中學,後來會考成績不理想,找不到學校升讀中六,父親花上僅有的積蓄,將他兩兄弟送到英國讀書。

他一邊讀書,一邊在餐館打工,要搬要抬、要炸薯仔、也要將梳打粉加入熱水清洗油污,三更半夜收工,差不多凌晨四時才躺上睡床,翌早起床,又再準備炸薯仔。面對學習挑戰同時,也要應付生活開支。他說,如果沒有一個很強大的理想、很清晰的目標,很多事情未必做得到。結果他考入大學,修讀社會行政,學習用政策來解決社會問題。

 

對劉俊泉(左三)來說,社工就是一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工作。
對劉俊泉(左三)來說,社工就是一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工作。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學成歸來,一九八三年他加入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當上外展社工。那些風吹雨打、北風凜冽的深宵,他和同事坐在筲箕灣的公園,守候服務對象出現,因為當時東大街一帶,時常出現毒品、斬人等事件。他覺得,「如果我可以做點事,透過輔導、給予機會、創造條件,及時幫到這班年輕人,令他們不要踏進監獄,就已經很好了。」

相比其他工作,可以安坐辦公室,甚或投考政府工,分分鐘今天已經當上官員,他自問「為何要這麼慘?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工作?」答案就是「源於我的出身,都是來自這樣的環境,但有人給我機會,將我拉起。」

那些年他經常出入警署和監獄,探望和支援有需要的青年。多年後,這些青年找他飲茶,告訴他已經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不知幾開心,對他來說,這就是很好的報酬。社工就是一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工作。

 

劉俊泉(左)勉勵青年,無論任何不利處境,也不要放棄理想。
劉俊泉(左)勉勵青年,無論任何不利處境,也不要放棄理想。

 

由前線接觸服務對象,再走到決策層面,當上總幹事崗位。他說,極力爭取資源、創造機會,讓同事幫到更多人,在這個崗位上,更有能力駕駛這艘「船」前往更多方向。他在二○○一年設立「青年理想實踐基金」資助青年追夢,年復年的撥款,就在兩三年前,差不多用盡餘款,他又再尋覓新資金,獲香港聯青社捐助五十三萬元,讓基金再走多一段路。

他坦言,政府不會資助這類計劃,仍然堅持鼓勵青年尋覓理想,因他覺得,「理想是甚麼時候都要有,如果我們沒有資源,就應該去找資源,我不會因為沒有資源,令到一些人失去實踐理想的機會。理想永遠都需要存在,也需要有人協助實踐,那我們才會敢於去想。」

對於社會服務,他自有一套哲學。很多人或會覺得,社會工作應針對服務弱勢社群,但他覺得也要關顧其他階層、其他層面的社會問題。正如學童輕生問題,大部分輕生者都不是來自社工跟進的個案。「我的思維一早就轉了,甚麼叫專業?是不是只幫一個範圍的群體才叫專業?不是,而是要用種種方法幫到有需要的人,用專業知識、言傳身教影響他人,用生命影響生命就是這個意思。」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以「環境、社會和管治」為原則,來籌劃社會服務計劃。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以「環境、社會和管治」為原則,來籌劃社會服務計劃。

 

不慍不火 常懷盼望

這幾年社會變幻,學童輕生、精神健康,都是當下燙手山芋的青年議題。他指社會工作很多時都要跟社會狀況角力,每一個世代皆如此。他認為「近年很多不同客觀環境轉變,青年向上流機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薄弱,這些事情或會令我們失望、乏力,但我們正正不可以這樣,因為幾時都要有盼望。」

就像政府千億財赤下,大型社福機構的撥款也被削減百分之七,他說:「當社會經濟不景,對社會服務的需求就越大,而我們面對的挑戰也會越大。但我們也不能在這個時候,把理想拋棄,正如我們鼓勵年輕人,無論任何不利處境,也不要放棄理想。」

同一份工,一晃眼做了四十二年,「這是我第一份工,應該也是我最後一份工。」劉俊泉認為,不慍不火駕馭處境,總會找到出路,「我們這班社會工作者,在不同的社會處境下,都應該把持初心,幫助有需要的服務受眾。」

 

劉俊泉認為不慍不火駕馭處境,總會找到出路。
劉俊泉認為不慍不火駕馭處境,總會找到出路。

 

撒種廿載 讓青年實踐理想

農曆新年前,有兩位大學生帶領着一班視障人士在西港城參與時裝表演,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場面熱鬧又感人。背後資助活動的,正是劉俊泉多年前提出的「青年理想實踐基金」。誰想到當日撒下的種子,二十多年後仍能開花結果。

他記得十多年前,視障人士李昇希望可在完全失明前,舉行到一場鋼琴演奏會,基金因而為他實踐這個舞台夢。他當日在上環文娛中心觀看李昇的表演,「很開心、很感動,不是甚麼偉大事情,不會賺到錢,觀眾也不是太多,但對於受惠朋友來說,卻是終生難忘,也為對方的人生打了一支強心針,鼓勵他繼續走下去。」時至今日,李昇教琴育人,也舉行過一場又一場演奏會。

另一位深度聽障青年張倬豪,自小喜愛攝影,曾報讀學位課程時,因為沒有手語翻譯員陪同上課,不獲校方取錄。基金因而資助他在課堂聘請手語翻譯員,最終他得以完成課程,後來更從事多媒體工作,理想、工作和人生,原來可以結合萌芽。

兩位大學生獲「青年理想實踐基金」支持,為視障人士舉辦《黑暗中的閃耀》時裝表演。
兩位大學生獲「青年理想實踐基金」支持,為視障人士舉辦《黑暗中的閃耀》時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