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08:00 2024-11-26
踏入秋冬,天氣變得乾燥,每當轉季的時侯,特別容易誘發皮膚過敏問題,令不少人感到困擾。近年有研究指出,常見的濕疹及皮膚炎症問題,與腸道免疫力有關,如果能及早透過補充合適的益生菌,提升免疫力及改善體質,有助改善皮膚過敏問題。
腸道與皮膚關係密切
市民大眾聽到腸道健康與皮膚過敏有關,可能會覺得奇怪,皮膚專科醫生劉安祥表示,背後原理與腸 — 皮膚軸有關,「腸道與皮膚有很多共通性,兩者同樣分佈大量神經元及大大小小的血管,而且都是擔當身體第一道防線,負責對抗外來病毒及細菌,並且篩選要進入身體的物質。為了調控身體健康狀況,腸道與皮膚有不同免疫細胞及微生物,負責控制宿主的免疫反應,早年已發現腸道出現問題的病人,連帶會有痤瘡等皮膚炎症的問題,而外國科研亦曾發現,將正常宿主大便中的微生物種群,移植到患有濕疹的病人身上,皮膚情況有所改善,可見皮膚與腸道有可能存在一種相互關係,但目前腸 — 皮膚軸仍是較為新穎的概念,需要更多的科研數據去證實。」
補充益生菌減低過敏
香港最常見的皮膚問題,離不開濕疹、暗瘡及玫瑰痤瘡等慢性炎症,劉醫生指出,以上皮膚病的成因均很複雜,但部分卻與腸道微生態有微妙關係,「外國有研究指出,經產道出生的順產嬰兒,接收到媽媽的益生菌數目及種類會較多,患上濕疹的機會較剖腹產的嬰兒為低。世界過敏組織(WAO)就在二〇一五年發出指引,如果家族歷史有多於一位成員患有濕疹等過敏症狀,建議孕婦在懷孕後期服用益生菌,以便嬰兒出世後通過母乳持續攝取益生菌,萬一媽媽因各種情況未能餵哺母乳,指引甚至建議小朋友直接服用益生菌,來減低日後患上濕疹的機會。」
改善腸道健康有助調理
先天成因無法避免,但腸道菌群的失衡可由後天因素引致,劉醫生說個別情況也與腸道健康有關。「我們發現濕疹病人一般有兩個情況:一是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調,惡菌數目相對較多,刺激到腸道中的T細胞不停活化發炎因子,而發炎因子數量太多時,就會容易誘發皮膚出現慢性發炎;二是濕疹病人皮膚表面的菌叢也會出現變化,黏附金黃葡萄球菌的情況會較正常皮膚嚴重,令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這亦解釋到為何濕疹皮膚會較易出現破損,甚至會有流膿及感染的情況,而腸道中有某些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細菌繁殖,減少皮膚免疫反應。除此之外,健康的腸道菌郡能產生抗炎因子,抑制炎症反應。當然治療慢性皮膚炎症的一線方案,依然是請教皮膚科醫生,以適當的藥物作出治療,改善腸道健康應被視為輔助調理的手段,因此病人來到診所時,除了問症及觀察皮膚狀況,有時也會從患者的飲食習慣入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菌株的益生菌所擁有的功能各有不同,劉醫生提醒選擇時要小心,「最重要選擇安全性高,有科研實證對皮膚有益的益生菌產品,遇有任何疑問,最佳方法是請教醫生及專業人士的意見,認清什麼是有效的菌株,才能發揮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