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持續聲沙 健康警號 及早正視 回復靚聲

更新時間:12:00 2024-10-10
發佈時間:12:00 2024-10-10

經常大聲說話,過度用聲,聲帶連休息的機會也沒有,難免勞損。然而,聲沙背後可以涉及不同因素,最怕是癌症所致而不自知。想知導致聲沙的來龍去脈,今期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詳盡分析聲沙成因,及早正視、治療,免除後患。

沙啞的聲線是阿豪的特徵,他卻笑言自己是「職業式失聲」,自從任職法庭職員,他幾乎沒有聽過自己正常的聲音。原來,他正是在法庭內大呼「起立」、「開庭」的那位。由於要確保每位在場人士都聽到他的叫喊,越叫越大聲,聲音越見沙啞,其後有天突然失聲。

阿豪擔心因失聲而無法繼續工作,於是尋求耳鼻喉科治療,結果發現他其中一邊聲帶
長出瘜肉因而影響發聲,需要接受手術將瘜肉切除。醫生並提醒他術後如繼續大聲叫喚,聲帶會繼續受損,故轉介他見言語治療師,讓他學習正確用聲技巧及保護聲帶方法。經過半年訓練,阿豪已能輕鬆操控發聲技巧,聲音夠響亮又不損聲帶。
很多職業例如老師、銷售員、歌手,因為經常用聲,久而久之濫用了聲帶致聲線沙啞。其實,聲沙是一種症狀,可以由不同原因引起,但究竟聲音是如何發出的呢?

過度用聲 聲帶破損

仁安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麥志強醫生說,聲音的產生源自聲帶的正常振動,聲帶位於喉頭的甲狀軟骨後面,一對聲帶之間是聲門。呼吸時,聲帶張開,讓空氣進出肺部。說話時,氣壓經肺部通往氣管,再經過聲門而引起聲帶振動,產生聲音,這種推動力越大,聲線也就越大。至於聲音質素,則可以透過口腔、嘴唇及鼻腔的動作而微調,是為正常的發聲機制。換言之,當聲帶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聲沙。
聲帶狀況異常的原因可以分為不同類型︰第一、炎症,可再細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發炎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導致喉嚨腫痛而無法開聲;慢性發炎則涉及不同因素,當中吸煙的影響是不能忽略,它會導致咽喉發炎及誘發喉癌。此外,胃酸倒流或鼻液倒流也會損害發聲質素。第二個因素則是結構性轉變。麥醫生說,過度用聲會損害聲帶,短則引起創傷,長期過度用聲,便可能改變聲帶的結構,例如生瘜肉或結節,即俗稱的聲帶生繭。
以阿豪的聲帶瘜肉為例,麥醫生指主要是聲帶表面的黏膜水腫和增厚。當我們長期說話或過度用力發聲,聲帶會持續不斷互相摩擦而損耗,長期作用之下,聲帶腫脹並不可逆轉,最終形成瘜肉。雖然它是常見的良性聲帶病變之一,但若然生得越來越大,有可能阻塞呼吸道而引發呼吸困難。
至於同樣是結構性問題的聲帶結節,屬於良性增生,較常出現於聲帶發聲時最大振幅的部分,原因離不開過度或不當使用聲帶,表面受損而形成。除了聲音沙啞,患者在長時間說話或發聲後,可能會感到聲音疲勞及音域受限,甚至感到喉嚨有異物感或壓逼感。

聲沙不癒 注意癌變

麥醫生建議,假如聲沙情況出現超過兩星期,患者應盡早接受診斷,否則像接下來另一宗個案而延誤了治療,或感到懊悔不已。
五十六歲的文先生早在三個月前已有聲沙情況,恰巧他患上感冒,心想聲線異常也屬合理,故此未有多加理會。然而,聲沙未有隨着病癒而好轉,更有接近失聲的情況。經過多次求診,內窺鏡檢查證實文先生的聲帶不是發炎,而是癱瘓了,就連吞嚥唾液也感到困難。而最終的診斷結果更令文先生大感震驚。
隨後的電腦掃描及抽取組織結果發現,原來文先生患上了肺癌。他對此感到愕然,為何肺癌會拖累聲線呢?原來,聲帶是由迷走神經分支的喉返神經控制,而左側的喉返神經會進入胸腔後再折返頸部,故此一些胸腔的腫瘤例如肺癌,是可以引致聲帶癱瘓。
震驚過後,文先生積極接受腫瘤科醫生安排的治療,他亦勤於接受言語治療訓練。儘管聲線未能與昔日般鏗鏘明亮,至少他今天仍能放輕說話與人溝通,不用承受啞口無言之苦。
「聲沙可以分為局部性及遠距離因素,除了肺癌,腦部腫瘤或中風也可以導致聲沙,因為人的神經線是由大腦控制,如有關神經線出現問題,就可能發病。故此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必須分辨由簡單至嚴重的病因,透過各種檢查方法以盡早確診。」麥醫生說。
聲帶是喉嚨結構中其中一個部分,喉癌可在此出現及引致聲沙。如果發現其中一條聲帶無法郁動,就要考慮得更加仔細,是否癌症所致。麥醫生補充,惡性腫瘤如甲狀腺癌、食道癌可入侵頸部的喉返神經,故此診斷上必須問得仔細,抽絲剝繭去判別原因。

精細儀器 檢查聲帶

如有病人因聲沙求診,會如何診斷?麥醫生說要先了解病情持續多久、患者從事哪種職業、用聲態度、煙酒習慣等,以及有否出現呼吸或吞嚥困難,假如聲沙情況超過兩星期,會建議患者接受內窺鏡檢查,看清楚咽喉至聲帶位置的狀況。
由於聲帶位於較隱蔽的位置,一般臨床檢查未必可完全檢視聲帶的形態及功能,故此必須用到纖維鼻喉內窺鏡、支撐喉鏡及顯微鏡等進階儀器以協助診斷。麥醫生說,以往耳鼻喉科醫生只能靠頭燈電筒及反射喉嚨鏡進行檢查,但如今的內窺鏡發展得非常幼細,屬於無創性,可以檢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以纖維鼻咽喉內窺鏡檢查為例,儀器從患者鼻孔位置放入,經鼻腔到鼻咽再達咽喉,檢查過程中,患者會被要求吞嚥唾液、伸出舌頭及發出「咿咿聲」。正常情況之下,聲帶會自主地打開、閉合讓醫生檢查。
患者或會擔心喉管直接伸入鼻腔或口腔,會感到疼痛不適。麥醫生說,進行檢查時會在鼻腔噴灑麻醉藥;而支撐喉鏡及顯微喉鏡,患者就需要接受全身麻醉,以便在咽喉部位抽取活組織檢驗,這種技術亦可應用於治療, 將瘜肉、結節及腫瘤予以切除。若然患者年紀幼小,他指只要有家長陪同,事前給予充足心理準備,幼童亦可接受相關檢查。
回顧阿豪的個案,他一度擔心在切除瘜肉後,發聲大不如前。麥醫生指出,手術傷口大約為數毫米至一厘米,建議患者術後七至十日內減少說話,盡量以身體語言及文字溝通,給予時間讓傷口康復,同時最好接受言語治療,學習說話及運氣方法,聲帶便能回復至最佳狀態。
事實上,聲沙的治療之本離不開從根源入手。麥醫生舉例,發炎導致的個案,並不需要手術介入,透過藥物及休息、定時飲水滋潤喉嚨及戒煙, 是可以完全康復。一些結構性聲沙個案,如有懷疑,就得抽取組織化驗。
即使接受完手術把結構性問題解決,也非代表不會再聲沙,麥醫生指最重要是注重用聲習慣︰「首先是要正視自己的說話方式,例如老師,不妨使用咪高峰協助教學, 並且適時飲水滋潤喉部。只要糾正用聲態度,是可以減少做手術的機會。否則完成手術,繼續一如以往用聲,則不會見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