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2:00 2024-10-05
近年社會大眾普遍知道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兒童,但當親身遇上,卻不知如何面對,家長更是大感苦惱,既要與子女鬥智鬥力,又要應付社會壓力。今期臨床心理學家從心理治療角度探討如何善待這群兒童,協助小朋友健康成長。
六歲的Charlotte是家中的「小霸王」,升上小一後,在校內幾乎是無人不曉,一切始於她不顧一切的行為。
Charlotte媽媽岑太記得,早於去年開學頭兩星期,班主任已經約見她,指女兒經常擅自離開座位,莫說是填寫手冊或執拾書包,就連老師的指令也無法執行。更甚的是她會與同學吵架,有時更會出手打人,擔心長遠會對學習及社交造成極大影響。
面對這些投訴,岑太怎會不知道,Charlotte在家中幾乎沒有一刻安靜下來,只要父母稍為責備,她便會大吵大鬧。岑太憂慮之下,終鼓起勇氣帶Charlotte接受評估,結果被診斷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 t t e n t i o n D e f i c i 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也就是促成衝動及魯莽行為的原因。
早於一九○二年,已有醫學文獻指部分小朋友較常出現衝動及無法專注等行為,直至一九八七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冊正式將注意力缺陷障礙(ADD)更改為ADHD,漸漸喚起社會對這種兒童發展障礙的關注,森美及Mirror成員Anson Kong就曾表示年幼時患上ADHD。
行為影響學業社交
「ADHD小朋友的大腦,特別是腦部前額葉這個掌管執行能力的位置,與普通人明顯不同,與同年朋友相比,他們的專注能力及自制能力明顯較差,做事缺乏條理,我們會比喻為一輛跑車性能失靈,無法煞掣。」仁安醫院臨床心理學家利雪兒說。
根據統計,全球大約有百分七點二人患有ADHD,按此推算,本港每一百人當中便有七至八名患者,然而怎樣才算是A D H D呢?畢竟小朋友好動、集中力欠佳是等閒事。
利雪兒對此表示,ADHD兒童普遍有以下三大特徵︰一、專注力不足。這班小朋友容易被外界騷擾,難於集中精神、做事缺乏條理,例如經常遺失課本,功課填漏答案等;二、過度活躍。他們多言、無法坐定、經常手舞足蹈及離開座位,就連一個人獨處時也可以玩得非常興奮,也因此這些行為令老師非常困擾;三、行為衝動。他們的自制能力較弱,做事不顧後果,慣常打斷別人說話,導致社交上阻礙重重。
當然,並非指小朋友出現這些特徵,便是患上ADHD,利雪兒指診斷上需要視乎行為的持續性,以及與同齡小朋友的差異。一般來說,如果這些症狀在家中、學校及社交場合同樣出現;以及這些行為導致學習或社交上有明顯困難而要接受專業評估,並且排除了其他發展障礙或成因,便能確診為ADHD。
升學凸顯與別不同
有時候,家長未必意識到小朋友好動活躍的行為是ADHD,究竟它有甚麼先兆或通常在甚麼階段發生呢?
利雪兒說,ADHD兒童普遍在六、七歲階段初次求診,他們剛從幼稚園升讀小一、學習及社交環境改變,原本已有的多動行為加劇,問題便會陸續浮現,直至老師如實反映情況,家長才會恍然大悟。另外,部分患者亦會在初中階段確診,原因一樣,中學學習加深及社交要求相對較高,導致他們顯得「更不一樣」。
岑太當時就是知道Charlotte「與別不同」,因此接受了相應評估。通過臨床問症和問卷調查去了解Charlotte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行為及成長發展,再透過標準化量表測試,全面評估她的認知、專注力,再對比同齡人士,便可得出結論。
心理治療糾正行為
確診之後,就要視乎病情的嚴重程度,了解是否需要介入藥物或心理治療。利雪兒認為,與其他疾病一樣,ADHD分有輕、中及嚴重程度;有些個案如Charlotte有齊三大特徵,而且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學業及社交,便應盡早開展治療,甚或要轉介至精神科專科跟進,以免影響其身心發展。
認知行為治療是其中一種改善ADHD兒童行為的方法,主要在於點明他們的問題,繼而有系統地及有計劃地強化適當行為及減少不適當行為。
利雪兒舉例,如果ADHD小朋友打人,我們要先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是他/她不小心,抑或蓄意傷害他人。之後會與他們分析後果,有條理地說明事情的發展,並且給予建議或告之正確的處理方法。有時候,引入獎勵計劃也是非常重要,例如小朋友在某段時間內再沒有做出相應行為,便能儲集分數,集得一定分數便會有獎,利指此舉能鼓勵小朋友正面行為,提高其主動性。
提示卡、時間表
「視覺提示」是改善ADHD兒童專注力的方法。利雪兒稱, 部分小朋友無專心,記性又差,有時更不願意閱讀冗長句子,家長或老師可以準備一些視覺提示卡,以精簡的文字或圖像告之對方一些注意事項,令他們明白循規蹈矩的重要性。
此外,有些ADHD小朋友掌握運用時間的能力較弱,偶爾會出現拖延情況,此時家長可設定時間表,以圖像或文字列明時限及步驟,並能藉此減低情緒爆發的機會。
利雪兒直言,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療固然重要,然而父母的角色同樣重要,尤其溝通︰「有時候家長未必懂得面對ADHD小朋友,甚至變得好像他們的敵人, 互相憎恨。首先,家長必須調節心態,善待自己。畢竟大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小朋友開心快樂成長,必須先明白對方難處。」
營造友善成長環境
對於小朋友不聽話行為,家長慣常「鬧咗先」,惟利雪兒指小朋友聽到批評後,只會變得更不情願,容易半途而廢,反而應該協助他們解決困難,並且適時給予讚賞及鼓勵。
個案中的岑太與Charlotte接受了十節的心理治療,衝動魯莽的行為已有所改善。
岑太亦感受至深,這段期間一家人彷彿一同成長。她不時與女兒外出郊遊及上興趣班,目的「讓她放放電、發洩一下精力」,又與丈夫訂下策略,雙方言行必須一致性,避免女兒無所適從,而且不再例必批評,一切以Charlotte的感受行先。
在學校層面,老師又可以如何做呢?利雪兒認為,校方可以多留意學生的行為,如發現學生有ADHD特徵,可盡早與其父母溝通。另外,校方在學習環境上亦可加以配合,例如安排ADHD學生坐在較前位置,或邀請他們擔任「小幫手」,協助老師及同學派發作業,藉此增強自信心。
有時候,在街上或遇到手舞足蹈、疑似患有ADHD的小朋友,作為「陌生人」或許感到困擾。利雪兒不諱言,這班小朋友偶爾在商場或車廂內會做出騷擾性行為,不妨抱有包容及開放心態面對, 特別是對方沒有危險性,毋須因此加以批判,如果不勝其煩, 嘗試離開該處,以免加重雙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