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識睇大便! │ 康健講健康

更新時間:12:00 2024-10-07
發佈時間:12:00 2024-10-07

不少人平日如廁來去匆匆,排便後沒有察看排出的糞便形態,便立即將糞便沖走。事實上,糞便的特徵可能反映腸道健康狀況,若有黏液、血絲、黑便,分分鐘是大腸癌或其他腸道疾病的警號!

據《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勾踐被拘禁在吳國,剛巧吳王夫差染病。在謀臣范蠡的建議下,勾踐決定親口品嚐夫差的糞便,然後告訴他何時康復,以博取夫差的信任,從而獲釋回國。
現代人欲知道腸道是否健康,當然毋須嚐糞,但要學識觀察糞便的形狀和顏色。腸胃肝臟科專科黃泰釗醫生表示,成人的正常糞便通常成長形,呈現光滑或略有裂紋的長條狀,不會太硬,也不會散開。顏色方面,正常糞便一般為黃色或棕黃色。攝取較多綠色蔬菜,顏色可能偏綠。進食較多肉類,糞便可能呈棕黃色。

大腸鏡檢查,可以看清楚腸道內情況,及早發現病變。
大腸鏡檢查,可以看清楚腸道內情況,及早發現病變。
腸胃肝臟科專科黃泰釗醫生建議,如果發現糞便形狀、顏色和排便習慣有異常,應及時就醫,查明病因。
腸胃肝臟科專科黃泰釗醫生建議,如果發現糞便形狀、顏色和排便習慣有異常,應及時就醫,查明病因。
近年較多使用監察麻醉方式,過程中由麻醉專科醫生監察,讓病人進入深度麻醉後接受「無痛」腸鏡檢查。
近年較多使用監察麻醉方式,過程中由麻醉專科醫生監察,讓病人進入深度麻醉後接受「無痛」腸鏡檢查。

從大便看出端倪

患有大腸癌的病人,糞便的形狀和顏色可能會出現變化。黃醫生稱:「患者的糞便可能會變得扁平幼小,甚至出現溝槽狀的形態。顏色方面,可能出現發黑、暗紅或鮮紅血等異常情况。如糞便中出現黏液,或伴隨有血,也應引起警惕。另外,腹瀉與便秘交替、排便習慣改變、剛大便後仍持續有殘便感,全身乏力及消化道不適等,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號。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二一年共有五千八百九十九宗大腸癌新症,佔癌症新症總數的百分之十五點三。每十萬香港人中即有八十宗新增大腸癌個案,特定年齡組別發病率自五十歲起顯著上升。大腸癌亦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衞生署刊物最新數據顯示,二○二二年,大腸癌導致二千二百七十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百分之十五點四。
如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根治。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百分之五十八,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甚高,分別達百分之九十五及百分之八十七。所以,及早檢查及適時治療對增加大腸癌患者存活率有關鍵作用。

定期篩查防腸癌

黃醫生引述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五十至七十五歲無症狀一般風險患上大腸癌的人士,應每年或每兩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十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大便隱血測試化驗大便是否有隱血,即肉眼看不見的血,隱血可能是大腸癌的初期徵兆。如大便隱血測試呈現陽性,應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腸道問題。」
大腸鏡檢查屬侵入式檢查,若在病人清醒下進行,部分病人會有不適感。醫生多建議病人採取靜脈注射鎮靜(IVS)或監察麻醉(MAC)方式進行「無痛」腸鏡檢查。病人接受靜脈注射鎮靜或麻醉藥後,醫生會利用一條幼長、柔軟且可彎曲的內視鏡,由肛門慢慢進入腸道,然後透過高清顯示屏觀察,診斷腸道有否出現病變。檢查範圍覆蓋整條大腸,包括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至小腸末端。如發現發炎、瘜肉、潰瘍或腫瘤等問題,醫生會在需要時利用專門工具通過內視鏡,即時切除腸內瘜肉及抽取活組織進行化驗。
政府已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五十至七十五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服務。參加者會先通過基層醫療醫生安排進行大便隱血測試,若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至已登記參與計劃的醫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醫生會在檢查過程中將其切除,避免瘜肉演變成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