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由聆聽開始 從興趣學習 親子攜手 融入校園生活

更新時間:16:07 2024-09-26
發佈時間:12:00 2024-09-27

開學接近一個月,未知莘莘學子是否已經適應校園生活呢?面對與往年不同的人和事,學生們難免感到焦慮與徬徨,家長應聆聽需要,扶他們一把,這將對往後成長有正面影響。具體來說,父母應該怎麼做呢?仁安醫院臨床心理學家今期一一分享。 

幼稚園時期很愛上學的樂樂,升小一後卻是懶床扭計,有時更會肚痛,拒絕上學,情況持續,張太與學校老師溝通過,也仔細聆聽囝囝心裏所想。原來樂樂害怕面對陌生的校園環境,這裏也沒有朋友,不安情緒更在開學後被放大,令他懼怕回校上課。幸好校方表示理解,並就樂樂的學習需要,制訂了一套適應計劃。
「起初,樂樂不需要每天上全日課,也不用在課室上集體課,而是到圖書館或社工室學習,藉此調適壓力與不安。下一階段,他就要進入課室,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以提升他的學習動機。這種層層遞進的模式,漸漸令樂樂不再抗拒上課。」張太說。
樂樂在學習期間也會有焦躁不安的時候,老師除了鼓勵他積極地表達情緒,並讓他攜帶一些喜歡的東西回校,放鬆心情。張太說,囝囝頗為喜歡自己使用的護手霜,當他感到緊張時就可以拿出來嗅,感覺就好像媽媽在身邊。這方法相當有效,樂樂的負面情緒因而大減。最終,經過大約半年適應,樂樂對上學開始感到興趣,也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張太也因此放下心頭大石。

轉變衍生無形壓力

「不論是幼稚園、小學以至中學生,同樣會面對適應及壓力問題。畢竟暑假期間,心情相對輕鬆,重返校園後,生活回復規律。與朋輩及老師相處則是其中一種壓力,亦要忙於學習、補習及課外活動,種種狀況不禁令他們感到壓力。」仁安醫院臨床心理學家陳凱晴說。
事實上,學生在不同階段,也面對着各自的挑戰,尤其升讀幼兒班K1、小學一年級及中學一年級,故事中的樂樂正是如此。陳凱晴解釋,這個階段的小朋友面對新的校園環境及新同學,「改變越大,對適應力的需求就越大」,特別是升讀幼兒班的小朋友,過去大部分時間一直與父母相處,突然要跟他們分開並與陌生人相處,難免會因為不習慣而產生焦慮情緒。而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需要準備呈分試及升中,所面對的壓力又是截然不同。
或許父母會問,子女大約甚麼時候會適應開學環境?陳凱晴說並沒有一個界線,始終每個小朋友的適應能力不同,惟家長必須留意子女的行為及表現,最擔心是演化為壓力及負面情緒︰「懶床、起床會哭、對人不理睬、感到頭痛及作嘔等都是警號,代表他們壓力爆煲。家長不妨多觀察,如果這些情況維持一個月以上仍未有紓緩,就要正視。」
陳凱晴認為,家長可以先與學校班主任及社工了解狀況,畢竟他們與小朋友接觸最多,並且理解學校環境,再由老師進行協調,若然情況未有改善,就可能需要社工介入。她提醒,個別學童或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自閉症等問題,在幼齡時未必有明顯徵狀,家長可以多留意子女性格及學習需要,必要時就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掌握動機享受學習

如有開學適應問題,透過調適及策略,不難令到小朋友如常愉快學習。陳凱晴以像樂樂抗拒回校上課為例子,除了要找出背後原因,更重要是讓他找到學習動機。她說,大部分小朋友並不理解為何要讀書,不明白為何有此責任,父母可以引導他探索,找到當中意義,自然會成為一種樂趣。
首先,父母不能過於着重成績,甚至不用經常提及分數,否則只會造成負面效果,反而應該與他們傾談,例如問「為甚麼要到學校學習呢?」或「長大之後想做甚麼?」等,引發他們思考,而非直白地告訴他們事實。
其次,就是引領小朋友對學習產生興趣。陳凱晴舉例,不少小朋友也愛賽車遊戲,甚至渴望成為電競選手,但原來當中涉及技巧及策略性知識,父母可以從中入手,設計一些任務,讓他們學習相關元素,慢慢就可以從有興趣的事情擴展至其他範疇,繼而微調。她重申,小朋友對不同事物會感到興趣及好奇,並不代表必須從這些興趣發展下去,而是藉着「從興趣中學習,了解到背後有甚麼值得他們掌握」,久而久之,就未必會再對學習反感。
當子女做得好,父母記得適時作出獎勵。大家知道為甚麼小朋友總是喜歡打機嗎?陳凱晴說,他們每打贏一個關卡,便會獲得回報及過關,前進的動機及樂趣自然大增,其實學習也是一樣︰「他們會疑惑,功課完成了又如何呢?沒有獎勵,難免會失去學習動機。要留意,這些回報不一定是物質或以金錢衡量,可以是親子時間,或是創造一些共同回憶。就算是學習成績不理想,也可以給予獎勵,只要父母欣賞小朋友的努力過程,就已值得有獎。但絕不建議以金錢直接獎勵。」

分配時間平衡休息

小朋友專注時間較短,例如幼兒班K3學童的專注力只能維持二十至二十五分鐘,隨着年紀增長,專注時間會越長。陳凱晴建議家長可以參考「番茄鐘工作法」整理學習時間。這套工作法其實是將時間分成不同時段,在二十五分鐘內只專注目前進行的事情,然後再用五分鐘時間休息,繼而再以二十五分鐘為單位再度集中學習。父母可以因應子女性格及學習需要,設定專屬時段,藉此減低專注力不足的影響。
「番茄鐘工作法」的理念,不外乎制訂一套規律的時間表,陳凱晴說,家長也可以替子女度身訂做學習時間表,每當做好一份功課,讓他們畫上剔號,小朋友知道自己完成階段性任務,自然有滿滿的成功感。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尋找網絡資源、有趣視頻甚或自製記憶卡,以形象化方式協助他們記熟內容,只要享受學習過程,就會較少有分心情況。
即使學生們愉快學習,惟在堆積如山的功課前,他們又要面對另一難題︰缺乏休息和自由遊戲時間。陳凱晴說,所謂自由遊戲時間,是指由小朋友作主導,自由發揮及安排想參與的活動。研究指它可以保持小朋友身心平衡,故此在百忙的學習上,必須做到良好平衡,而非過度緊逼。但是,並非所有小朋友也是「時間管理大師」,她建議家長要留意子女會否陷於「時間黑洞」,即是觀察他們日常生活中,會否有些活動佔據較多時間,例如上網睇片或打機,從而作出調整,並且最好每日有固定的學習及自由時間,學會掌握事情的緩急輕重,對往後成長及處事也會有幫助。

聆聽需要打開心扉

無可否認,開學後的適應期只是父母的挑戰之一,作為家長,如何做好角色,讓子女成長呢?陳凱晴不諱言,聆聽小朋友的需要是最重要。她說,大部分家長只集中子女的成績及行為是否達標,但很少顧及情緒,家長的責任就是讓他們學會如何正面認識情緒,只着重於提出解決方法,而非判斷情緒的對與錯。
無奈,現實是許多小朋友未必願意傾訴或即時分享,父母此時就要做主動去打開他們的心扉。陳凱晴舉例,可以從小安排睡眠前的親子時間,互相分享當天各自的生活軼事及心情,不一定要關乎學業,只要建立日常溝通的大門,小朋友遇到問題時就會主動求助。
陳凱晴又說,聆聽時可以善用一些小工具協助小朋友疏理情緒,例如使他們感到安心的玩意或糖果,亦可以藉着書本或電影去認識情緒,從而學會訴說內心真正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