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05:05 2023-06-23

傷風感冒絕非等閒事,今期故事主人翁曾經以為咳嗽、打噴嚏只是閒事,加上多次快測都只是一條線,不是新冠肺炎,就掉以輕心,最終卻教他經歷生死。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指出,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繼發入侵性肺炎,殺傷力驚人,要將其徹底防控,必須斷症準,用藥快。
記得最初咳嗽、鼻塞、周身骨痛,以為是一般流感,而這幾年間有不適時我都會自行做『快測』,結果都是一條線,不是新冠肺炎,人就安心,服了一些成藥應該很快痊癒,然而病況時好時差,加上咳嗽不止,於是見醫生,服藥後稍好轉但未幾又狂咳,拖了兩三個星期,某個朝早吐出的痰涎竟然帶血,而且胸口有點疼痛,在太太催迫下到醫院接受檢查,到達時我感到呼吸不太暢順,一檢查下發現我有肺炎……」五十歲的張先生回憶當初發病經過。
電腦掃描檢查發現,張先生感染了入侵性肺炎,肺積膜多處積聚了膿泡,壓迫着其肺部,使他不時呼吸困難。醫生即時安排他入院,處方了強效抗生素,再在肺部插了三條喉管,藉此讓膿液排出。最終,張先生因為「一次感冒」,留院接近一個月,令他不敢再輕視這個可以演變成肺炎的「小毛病」。
肺炎,是絕對不容忽視的病症。根據衞生署二○二一年數字,本港因肺炎而死亡的人數為九千八百三十二宗,佔所有登記死亡人數約兩成,為僅次癌症的香港第二位致命疾病。
張先生所患的入侵性肺炎,屬於下呼吸道繼發性細菌感染,它可以由許多細菌引起。為甚麼「無菌」的下呼吸道會感染到惡菌呢?或許透過認識呼吸道的結構,能讓我們掌握整個發病進程。

濃痰帶血須正視
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說,人的呼吸道以「會厭」分隔,分成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前者包括鼻竇、鼻黏膜及咽喉,後者泛指聲帶以下,即氣管、支氣管及肺囊等位置。一般而言,上呼吸道較常出現細菌及病毒感染,特別是流感季節,個案較多,若然這些細菌走到下呼吸道引致病發,便可界定為入侵性肺炎,最常見就是肺炎鏈球菌(Streptoccocus pneumonia),本地個案以此居多,其餘還包括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及肺炎支原體感染(Mycoplasma pneumoniae)等。
「肺炎鏈球菌好多時會經上呼吸道入侵下呼吸道,它更可以入侵腦膜(引致腦炎)及血液(引致敗血病),或引起中耳炎及關節疼痛,故此我們很重視這種細菌感染,特別是一些高危群組、例如兩歲以下、六十五歲以上人士,或是患有長期病患(包括慢性腎病及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紅斑狼瘡症、皮肌炎等)及愛滋病患者,很容易被細菌自上呼吸道乘虛而入。由於死亡率偏高,故此一旦發病,必須盡早診治。」黃永政說。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呼吸道疾病就是傷風感冒」,如何區分上呼道及下呼吸道感染?
肺炎病徵要認清
從病徵上可否看出端倪呢?
黃醫生說,上呼道感染偏向病毒性,典型病徵包括喉嚨痛、流鼻水、咳嗽及肌肉痠痛,而且具一定傳播性,如果家中有其他成員出現類似情況,多偏向為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徵則會有鏽色或帶血的濃痰、咳嗽及氣喘,嚴重時患者會感到胸膜疼痛,甚至出現肺膜積聚膿胞及肺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黃醫生解釋,一般成年人的肺活量大約為四至五升,假設膿泡脹大而佔據大部分空間,不僅難以呼吸,就連治療難度也會大增,如不能像個案中的張先生般,透過插喉排除膿液,屆時就要進行開胸手術,創傷性可想而知。
除了入侵性肺炎鏈球菌感染,下呼吸道感染還包括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及急性慢阻肺病,黃醫生認為,始終部分徵狀重疊,患者不能以此判斷︰「最重要是切勿諱疾忌醫,如果有氣喘、濃痰及食慾不振,尤其服藥後兩至三天仍未有好轉,就要及早求醫。」
驗惡菌 爭分奪秒
診斷入侵性肺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可謂分秒必爭,因為細菌每秒也在繁殖,如果未能及早斷症及治療,或會危害患者性命。
黃醫生說,最基本是評估病徵、病歷、年齡及各種高危因素,並會透過血壓、量度體溫及聽診,判斷肺部有否積水情況。而主要手段要數到肺部X光,如果高度懷疑是細菌感染及其併發症,則會再安排電腦掃描,觀察肺部的形態及結構,「如果肺部塌陷、有點空洞或肺葉被痰液浸潤等等,入侵性肺炎診斷便大大提高。」
此外,透過化驗痰涎種菌,有助確定哪種細菌為發病源頭,不過種菌需要二至三天時間,而且痰涎有機會沾到唾液的細菌,準確度或因此受到影響。要更快揪出「罪魁禍首」,現時可以透過快速核酸測試(PCR)或脫氧核糖核酸(DNA)測試,數小時內已有結果,醫生會依靠化驗結果作出判斷,從而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黃醫生補充,某些特別細菌例如退伍軍人桿菌及肺炎鏈球菌肺炎,可以透過尿液檢測出它們的抗原,縱然靈敏度非百分百(70-99%),惟只要驗到有菌,已能達至斷症效果。
既然知道哪種病毒或細菌導致發病,治療自然刻不容緩,如果屬於甲型或乙型流感,可以服用抗病毒藥物;若然是細菌感染所致,輕微個案則需要使用口服抗生素,但去到張先生這類重症,需要入院接受全方位治療。
嚴重個案 須入院
「針對嚴重入侵性肺炎個案,例如患者出現缺氧、血含氧量偏低、肺部X光遍布陰影,或預視到治療需求特別高,我們必須盡快將其送院接受治療,透過靜脈注射抗生素,務求及早將病情控制。」黃醫生說。
由於要盡快控制病情,醫生會先處方高劑量及廣譜抗生素,同時等候細菌檢測報告,除了能確定是哪一種細菌外,亦會得知細菌有沒有抗藥性,正在使用的抗生素是否能有效殺菌,當有結果後再調整用藥。經治療後再要抽血覆檢白血球、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水平及肝、腎功能,監察患者情況是否改善中。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以香港為例,導致入侵性肺炎的肺炎鏈球菌發病率最高,它常見於健康人士的鼻及咽喉,當我們的免疫力減弱,這種細菌便會伺機發難,並經患者咳嗽及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與患者親密接觸,或觸摸被細菌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正因如此,黃醫生提醒平日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尤其觸摸口、鼻或眼之前,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便應洗手或使用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當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更要戴上口罩,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閒時亦要恆常運動及休息,提升身體抵抗力。
至於上述提及的高危群組(兩歲以下、六十五歲以上,以及十九至六十四歲免疫能力較差人士),可在流感高峰期前盡早接種疫苗;針對肺炎鏈球菌引致的入侵性肺炎,亦可注射疫苗,包括二十三價肺炎鏈球菌多醣疫苗及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現時更有十五價及二十價結合疫苗,相關人士可以諮詢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了解哪種疫苗適合個人情況。
黃醫生說︰「高危人士接種疫苗固然重要,即使非相關年齡層,或沒有類似高危因素,醫學界也建議盡早接種,因這可以保障家人免於感染,接種後,家居感染的風險也會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