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兒童焦慮拒上學 四大法寶 找回正能量
更新時間:15:35 2023-12-20
發佈時間:15:35 2023-12-20

扭計、詐肚痛不想返學,幾乎是小朋友成長必經階段,然而這些行為持續,並且伴隨負面情緒,父母就要留意子女是否患上焦慮症。今期心理學家就為大家解構兒童焦慮症背後原因,及贈大家幾件法寶,消除孩子們情緒上的焦慮。

七歲的琪琪在父母眼中是冰雪聰明的小女孩,每次考試例必九十分以上,從不令人擔心,然而自從升讀二年級後,判若兩人的轉變令父母摸不着頭腦。
琪琪媽媽憶述,女兒起初只嚷着沒有胃口,不肯進食早餐,更時常嘔吐大作,辛苦得無法回校上課,於是帶她見兒科醫生,醫生檢查後卻說琪琪身體無恙,懷疑是心理障礙促使這一切發生。
儘管琪琪思想成熟,卻有不能說的秘密:她的媽媽自稱對女兒的要求不高,但就是那種會說出「默書九十九分,為甚麼拿不到那一分」的虎媽,令她不知不覺地變成完美主義者,任何事也要做到最好,只要有些微落差,便會感到無比壓力。原來,琪琪是患上了焦慮症,才會持續出現這些負面想法。

天生敏感易焦慮

 仁安醫院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勞靄晞說,兒童焦慮症與小朋友天生特質有密切關係,假如他們性情比較敏感、父母亦比較容易焦慮或負面情緒、又曾經患有情緒病或現在患有情緒病,加上後天因素例如學業及父母給予的壓力,就有機會誘發焦慮情緒,因此出現一些生理症狀及抗拒行為。
「最常見是不想上學,收拾書包的速度特別慢,刻意拖慢功課進度,返學前梳洗、出門口特別慢,容易哭鬧,甚至會感到明顯不適,例如肚痛、嘔吐、頭痛及胃痛等,較嚴重的可能會食慾不振、尿床。家長很多時會聯想到小朋友扭計扮病,不會想到是焦慮症。」勞靄晞說。
家長最初有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情況持續,並且影響到學習、社交、健康及日常生活,便應該及早與子女接受評估。
一般而言,普遍家長傾向求助於兒科醫生,偶爾會有個案被轉介至精神科醫生,但就會對此感到抗拒,畢竟擔心從此會被標籤,故此情願選擇聽取心理學家建議,接受輔導,希望能解決問題。
勞靄晞指出,治療方案必須視乎病情嚴重性及年齡,假設六歲以上,接受過心理治療後情況仍然沒有改善,那就需要轉介專科醫生跟進。如果家長堅持不考慮用藥,就應各安本分:「父母諒解、支援、老師適調以及與心理學家的合作,缺一不可,條件配合之下,心理治療才會起到作用。」

法寶一:思想小偵探

究竟如何透過心理治療,掃走小朋友的焦慮情緒呢?首先,讓他們摒棄災難性的思考模式。勞靄晞說,患者很多時充斥着思想陷阱,所有事情是非黑即白,例如考試快到,他們就會想到不夠時間完成試卷,引伸到因此被罰留堂、校長得知事件要將其趕出校云云。
琪琪媽媽記得,當時女兒就是知道某位同學成績欠佳而無法再上課,繼而把自己代入了這個角色,於是每逢要返學,便會特別感到害怕。
針對這種「災難化」的想法,勞靄晞指透過認知行為療法,讓患者了解這些想法會影響情緒及行為,讓他們知道兩者有所關聯,並且要挑戰其想法及轉向至正面:「這班小朋友就好像戴了有色眼鏡,看事情才會出現偏差,我們就要找方法把它脫下來。」
「思想小偵探」正是勞靄晞提及的方法:第一步,是告訴患者負面想法從未發生或被誇張化;第二步,尋找證據,讓他們得知事情發生的機會微乎其微,看準思考模式,挑戰其想法再轉換想法,克服恐懼:「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人是否不能犯錯?事情並非只有『一定』,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及彈性,毋須太多肯定字眼。」勞說。

法寶二:繪本訴心聲

不過,治療是否取得成效,取決於小朋友的學習動機,勞靄晞也認同,需要透過遊戲建立雙方關係,或以吸引到眼球的東西配合,訓練才有成效。她舉例,六歲以下的幼童對繪本特別感興趣,畢竟他們不太懂得表達感受,藉着圖畫便能灌輸正確知識,逐步改變負面情緒。
《Ruby finds a worry》是其中一本較常用到的繪本,故事中女孩子看見每一個人的頭上也有一個圓形,她留意到有個男孩子的圓形是藍色,當對方與別人傾訴心事後,圓形隨之縮小。這個故事正好告訴小朋友,原來分享自己的感受是可以將焦慮減少。
「我們鼓勵小朋友每天在固定時間把當日的憂慮寫在紙上,放在盒內。然後在晚上與父母分享想法,再把紙張丟掉。有時候,憂慮的事情會比較多,不妨將它記低再放在另一個盒,與輔導專家傾訴。當治療取得階段性進展,紙張的數目自然越來越少,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處理這些憂慮。」勞說。

法寶三:稱讚加獎勵

勞強調,父母的角色舉足輕重,不論是一同參與治療及完成功課,甚或是平日的態度,也會大大影響治療效果,她就遇過不少個案在療程期間,父母經常吵架,平日對子女責罵多稱讚少,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無可否認,要獲得香港的「虎爸虎媽」稱讚並不容易,勞靄晞亦說,即使父母願意讚許,也得有技巧。她舉例,「你好叻!你好聰明!」等並不合適,而且這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小朋友無法控制,當遇到挫折時更會覺得自己失敗;相反,父母可以多欣賞他們的付出,多些正面字眼,令子女知道努力是有回報。
「獎賞計劃」是另一個提升小朋友治療動機的方法,舉例說,每當他們做得正確,可以儲星星換取小禮物,就算只是兌換十分鐘打機時間,也足以令他們充滿動力。勞靄晞建議,獎勵不一定以玩具招徠,不妨建基於親子關係上,例如讓子女選擇外出用膳的地方或菜式,或是任由他們選擇雪糕的口味等,這些小細節也能促進雙方感情,對紓緩負面情緒有莫大幫助。

法寶四:預知日常事

最後一件法寶,就是制訂日常時間表。對於焦慮症的小朋友來說,穩定性及預知性是非常重要,他們要知道放學回家後要做甚麼、茶點時間或吃飯時間、翌日要做甚麼等等,全部列明,小朋友自有所期待,情緒方能平服。
如果好像琪琪般,經常嚷着不上學,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勞靄晞教路,如果小朋友身體不適,不用刻意逼迫,可以休息一個早上,中午再回校上課,目的是告訴他們「不能因此不去上學」,否則此例一開,小朋友便會慣性逃避,最終造成惡性循環。
小朋友可能在上學時感到焦慮,勞靄晞教路可出動「即時寶盒」,內裏收藏了因應兒童性格需要寫上各種應對方法的卡紙,例如喝杯水、小休一會或者上廁所,讓他們挑選使用,減低其憂慮,也告訴他們事情其實有很多方法解決。另外亦會和小朋友商討放鬆方法,人人不同,例如腹式呼吸、躺在床上放空,畫畫、戶外走走吸新鮮空氣等,小朋友嘗試後再從中找出最有效方法。
而故事中的琪琪經過大約四次心理行為輔導治療後,已經沒有肚痛及嘔吐等情況,儘管想法上需要多些時間磨合,猶幸她的父母願意配合,心結終於緩緩地解開。

藥物治療,相輔相成

為人父母,縱使子女患焦慮症,也不想他們接受藥物治療。然而,若然心理治療成效不彰,或是小朋友本身患有其他病,或徵狀非常嚴重影響日常作息,就可能需要透過藥物輔助,盡早將病情控制。
仁安醫院輔導心理學家勞靄晞曾遇過一名小一男生非常抗拒上學,又不肯溫習,導致成績非常差,有時晚上更會焦慮得有失禁情況。經診斷後,始知道他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平日上課根本聽不明白課堂內容。不過,其父母不想他接受藥物治療,擔心有副作用及造成依賴,堅持純以心理治療應對。
可惜,經過兩個月的心理治療後,病情仍然未有改善,最後以藥物幫助專注,方能令該名小朋友的情緒回復平穩。研究指出,藥物加心理𨍭導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家長的配合同樣重要,否則療程就有可能被拖延,治療亦未能取得成效。

兒童焦慮症常見徵狀

時刻在沒有原因下感到焦慮不安,將瑣碎事情悲觀放大。
常擔心將有壞事發生,而且是持續出現,不是單一或因某特定情景發作。
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令兒童容易感到煩躁,難以集中精神。
身體可能出現不適的情況,例如睡眠間題、肌肉繃緊等。
對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事物都出現擔心和負面的想法,例如功課、成績、朋輩關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