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主動出擊! 乳癌篩查勿等待
更新時間:12:00 2023-11-06
發佈時間:15:27 2023-11-03


每年十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女士們平日有沒有關注你們的乳房健康呢?面對乳癌這名癌症殺手,最有效是預防及篩查,如今就有不同精準的檢查及診斷技術,幫助我們揪出潛在病變,今期就為大家講解各種乳癌篩查方法,一同防患於未然吧!

四十六歲的阿瑩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畢竟許多婦女病防不勝防,她自四十歲起,年年驗身,然而去年的婦科檢查,就讓她大為吃驚。
「當時接受了乳房篩查,醫生在觸診時已發現左右兩邊乳房的硬度不同,並不尋常。我心想,平日洗澡時我也會自我檢查乳房,一直無甚異樣,怎可能發現不到呢?之後的乳房X光及超聲波檢查都發現異樣,我唯有聽從醫生建議,盡早抽取乳房組織化驗,結果證實,真的是惡性腫瘤所致。」
慶幸的是,阿瑩的應對迅速,確診後隨即開始治療。由於發現得早,乳癌仍處於第零期階段,即癌細胞未有擴散,仍在乳腺管基底層內,只需要進行局部切除手術,毋須接受電療與化療,病情也得到根治。

 定期檢查成習慣

乳癌一直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每十四名女士就有一人有機會在一生中遇上它。「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二○二○年新症達到四千九百五十六宗,比起一九九三年的一千一百五十二宗,上升幅度達三倍。該年接近五成乳癌個案,均在四十至五十九歲女性身上發生,年紀越大,風險越高。
無奈的是,乳癌與許多癌症一樣,早期無甚病徵,除非好像阿瑩般主動篩查,否則難以發現。仁安醫院保健中心總監蔡穎賢醫生鼓勵適齡女士,定期接受身體檢查,「目的就是要預防這些疾病,特別是醫學界公認可以預防的癌症,例如乳癌及大腸癌,打從成年階段,就要有定期身體檢查的習慣。」
蔡醫生認為,體檢項目視乎成長及人生歷程而不同,例如二十多歲的年輕時期,患上慢性疾病風險較低,檢查就以預防感染為主,例如檢驗肝炎、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及德國麻疹等;有性行為後,便應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如家人或親屬是乳癌患者,更要在相對年輕時接受乳癌篩檢,務求盡早識別病情。

何時體檢 因人而異

或許有人會問,有沒有一個年齡界線去決定體檢的時機及頻率?蔡醫生說,假設一名二十五歲女士身體狀況正常,又沒有家族病史,在初次體檢後,可以隔一年再接受檢查(即二十七歲),如果第二次體檢也屬正常、期間也沒有突發情況,則最低要求三年後再檢查(即三十歲)。
以乳癌為例,如果有蔡醫生提及的風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少做運動、吸煙、少吃蔬果及多吃紅肉等,就應及早防範。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四十歲後女士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有乳癌家族史、從沒有生育或三十歲以後才首次生育,以及長期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五年以上女士,亦應定期接受相關檢查。
許多女士也會像阿瑩一樣,平日會自我檢查乳房,評估有否疼痛及腫脹情況。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就建議,這類檢查應每月進行,育齡期婦女可於每月經期完畢後兩至三天進行;收經婦女則可於每月首天進行。不過,蔡醫生提醒,部分乳癌腫瘤生長緩慢,即使女士有自我檢查習慣,也未必能察覺明顯分別,間中可由家人代勞,以提高準確性。

影像檢查成效高

乳房超聲波掃描及乳房X光造影,是現時常用檢查乳房方法,蔡醫生指接受哪種方法,或是同時進行,必須視乎風險因素,例如有上述提及的風險因素,便應該在三十五歲起同時進行兩項檢查。
超聲波掃描是利用聲波造成的圖像,檢驗及分辨乳房腫塊是否囊腫或是腫瘤,以及檢查腋下淋巴結有否腫脹。蔡醫生說,超聲波掃描較少用於篩查乳癌,惟可透視到大部分良性增生變化,當發現長有囊腫,可以分辨出是實心或是水囊,一旦屬於實心,必須持續監察。
而超聲波掃描亦適合相對年輕的女士,她解釋,由於未收經女士的乳房密度較高,X光造影未必能穿透乳房,準確度相對較低,故此醫生一般會以此為四十歲以下女士進行檢查︰「如果是實心、非高危,可以六個月後再次覆檢,屆時腫塊沒有變化的話,則很大機會是良性,可以按平常節奏定期檢查;若然結果顯示組織形態欠佳,有機會要再接受乳房X光造影以判別性質,當有懷疑時就要抽組織化驗。」
乳房X光造影,普遍應用於乳癌診斷及篩檢,如今可分為2D及3D檢查,一般用於四十歲以上女士。X光造影儀器會分別從上下及左右按壓每邊乳房,能偵測未形成腫塊的鈣化點或其他異常狀況,藉此發現早期乳癌病變。蔡醫生說,過程中需要擠壓乳房會令接受檢查人士感到短暫疼痛,如果接受檢查期間感到不適,建議與操作員溝通以調校力度。

三維技術更精準

現時較多使用3D乳房X光造影,蔡醫生指它能從多一個平面評估乳房狀況,能夠減少重照或重複按壓乳房,較少導致疼痛不適。相對2D乳房X光造影,3D立體乳房造影是以多張一毫米厚的影像,重組出立體造影,清晰地將乳房結構呈現,能夠改善前者乳腺組織重疊問題,以及洞悉結構扭曲及不對稱密度等狀況。
現時,3D立體乳房造影技術更可以加入導航介入系統,能夠更精準地辨認到鈣化點等異物,準確度大幅提高,而且更配備自我按壓搖控器,接受檢查的女士可以根據個人所接受到的程度,自行控制對乳房的按壓力度,減低不適感。
部分女士對影像檢查或有迷思︰「經期前、後或期間,哪個時期進行X光造影較為適合呢?」蔡醫生說,月經前後或期間進行造影不會影響診斷結果,可以如常進行,一般來說,月經前乳房會較為脹大,如果月經之後,乳房仍然有不尋常腫脹,就應及早求醫。
若然在影像檢查中發現乳房有硬塊,蔡醫生指屆時就要轉介至專科,以抽取組織化驗。這種俗稱「抽針」的活組織檢查,可以分為幼針、粗針或真空輔助檢查,視乎病灶位置及性質。舉例說,幼針主要針對水囊、液體性質及膿腫;粗針則抽取實心腫塊或鈣化點,並能分辨到原位癌及入侵性癌症。
正如蔡醫生剛才提到,乳癌是其中一種能夠預防的癌症,定期接受相關檢查、遠離煙酒、保持均衡飲食習慣及適當運動,均能減低風險。即使不幸罹患乳癌,只要發現得早,也能像故事主人翁阿瑩般得到痊癒︰「最重要是定期篩檢,如能夠在初期發現病情,治療手段不會太強,副作用也會較少。」

乳房檢查五部曲

除了乳房,還要關注…

女士的生理結構複雜,也令許多婦女病「找上門」,觀乎本地癌症數據,除了乳癌、肺癌及大腸癌這些「常客」之外,子宮頸癌及卵巢癌的發病數字也是名列前茅。要遠離這些婦女病,定期及全面的女士健康檢查絕對不少得。
子宮頸癌位列十大癌症排行榜新症第七位,仁安醫院保健中心總監蔡穎賢醫生說,子宮頸癌發病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女士自有性行為開始,便應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假設沒有性行為,便要確定有否注射HPV疫苗,如一直沒有性行為及完成接種,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相對較低。
蔡醫生說,女士應按身體狀況、年齡、家族病史及相關高危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體檢方案。現時一些女士健康檢查計劃,除了基本身體指標、血液檢驗及小便檢查之外,亦涵蓋盆腔超聲波檢查及骨質密度檢查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