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08:00 2025-04-10

本港腎癌確診個案在過去十年有上升趨勢,惟早期病徵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而且存活率偏低。有醫生引述大型臨床研究指出,採用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可顯著延長患者存活期,副作用風險較低,並有助改善生活質素,呼籲患者積極面對病情。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指出,腎臟位於腹部較深處,受肋骨保護;再者,腎癌早期病徵不明顯,部分病徵較難察覺,又或與其他疾病相似,令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常見的腎細胞癌病徵包括:血尿、單側腰痛(非受傷引起)、腰側或背部有腫塊、貧血、體重下降、疲倦、持續發燒、食慾下降等。
晚期腎癌5年存活率低於20%
腎癌和其他泌尿器官癌症(不包括膀胱癌)為本港男性第七大常見癌症。鄺維基醫生指出,大部分人對腎癌認識不足,這亦可能是晚期腎細胞癌患者存活率偏低的原因,五年存活率不足兩成。高危人士更可能因不了解病徵,錯過黃金治療期及較佳的預後機會。
標靶合併免疫治療延長存活期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理事、臨床腫瘤科專科王俊威醫生指,針對晚期或轉移性腎細胞癌患者,標靶和免疫治療是主要的藥物治療方案。標靶治療,例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精準抑制腎癌相關的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腫瘤生長及轉移,並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免疫治療,例如 PD-1 抑制劑,則通過重新激活T細胞,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不過,醫生亦會視乎患者情況,有機會採用手術治療、放射治療、腫瘤消融治療。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引述一項於2025年公佈的研究數據指,比起只接受單標靶治療的患者,使用標靶合併免疫治療的患者存活期中位數,最多可長達11個月;同時,其無惡化存活期的中位數也延長了一倍(超過8個月)。
副作用較低助改善生活質素
潘明駿醫生指,採用合併治療或會出現血壓上升、甲狀腺功能減退、腹瀉和食慾降低等常見副作用,但與接受單一標靶藥物治療的組別相比,患者因副作用而需要停藥的比率較少,生活質素的整體評分也較高。
三位醫生提醒,在配合治療的同時,晚期腎癌患者平日也要維持健康體重、多吃高纖食物,適量運動、戒除煙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從而提升治療效果,改善預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