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角色蛻變:從守門人到價值創造

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上星期剛完滿結束。隨著金管局「金融科技2030」戰略確立DART四大方向——數據(Data)、人工智能(AI)、韌性(Resilience)及代幣化(Tokenization)——,令金融行內的負責人員(RO)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機會。為探討這一變化趨勢,金融雲支付處理及收單機構交易寶(PCG)與香港數字金融協會(HKDiFi)上周五聯合舉辦了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官方會外論壇,主題為「負責人員(RO)角色轉型」。

《新金融啟示錄2.0》的四位作者在論壇上指出,當前RO肩負雙重責任——既要守住合規底線,又要推動業務創新。這一轉變不僅要求更新專業知識,更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多位與會者坦言,從「守門人」到「業務夥伴」,從說「不」變成說「如何可以」,正是RO職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圖上)PCG顧問、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家豪教授、ESG Academy 培訓總監邵志堯博士、香港數字金融協會副會長陳頴峯博士及香港投資商學院課程總監呂日朗博士於論壇上,剖析RO如何轉型推動業務增長。

穩定幣案例體現角色升級

以近期市場關注的穩定幣結算為例,RO不再只是合規審查者,而要主動參與監管溝通、設計風險框架與監控機制。這一變化不僅拓展了RO的工作範疇,也強化其在企業策略層面的價值定位。

技術挑戰與生態協同

RO的轉型並非孤立現象。監管機構推行沙盒制度提供試錯空間,行業協會舉辦專業培訓,科技企業則貢獻技術力量,共同推動RO能力升級與合規創新融合。隨著區塊鏈、AI算法與代幣化技術迅速進展,RO需不斷吸收新知識以應對新型風險。一些金融機構已開始為RO團隊配備技術顧問,協助處理新興領域的合規挑戰。

邁向數字金融新常態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隨著RWA資產代幣化、算法交易及去中介化金融等新業態興起,RO的職能將持續拓展。未來的RO不僅是金融秩序的守護者,更是數字金融生態的共建者。理想的RO應能將監管要求轉化為商業語言,在規則框架中尋找創新空間,推動香港金融業邁向更高層次的數字化與國際化。

艾明資本董事總經理庾婉華(Avy Yu)

曾任職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門,現時為專業投資者,金融財務學碩士,定期撰寫內地文章並每月錄得近百萬閱讀量。筆者並出任商業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至今,專長引入及深化投資者關係及企業融資策劃方案。投資涉及風險,本文內容為供參考,亦不構成投資建議、邀約、購入、出售任何產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