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產業新戰場,由搶高端學子到「腦袋經濟」

2025年香港各大大學剛公布最新收生結果,引發社會熱議。本地優秀學生競爭激烈之際,更多內地高端學子選擇來港升學,揭示教育市場格局的變化。

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戰略地位,近年多項政策推動正持續鞏固,例如,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近年於內地設置考試中心,打通了升學壁壘和地理隔閡。回顧2012年香港推行DSE替代會考以來,昔日備受矚目的預科名校如恒生商科書院、私校瑪利亞及聖迦利亞書院等,均陸續轉型或退出理科牌照。莊啟程書院在轉型後,如今依然是全港唯一一所獲政府資助的高中學校,不過近年也傳出會收中一至中三學生。全港能夠同時開齊文理科的 DSE 高中,幾乎只剩下遵理一間,而且專注中四至中六,形成「獨市生意」。再者,牌照屬「稀缺」資源,加上高端內地家庭來港搶位,市場對手少之又少,這波頂流,幾乎是自動送上門。

三至五年「入場門檻」變現金盾

接下來,讀者自然會問,開多幾間同類學校不就搶到生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自建實驗室、過教育局牌照關,再申請考評局認可成為正式考學校,即使「快馬加鞭」也要三年,慢則五年才能開門招生。據行內人士估算,若要從零開始註冊一間擁有正規學校牌照(而非補習學校牌)的「大牌」,連時間、審批、租金等成本計算,保守預算已超過5,000萬港元。若還要「即時交收」以承接這項新政策紅利,溢價自然不少,情況就像買一個愛馬仕 Birkin 25 手袋,並非有錢就能立即買到。這意味現有持牌者「坐擁護城河」,不用擔心短期內有大量競爭者殺入。

至於費用結構方面,香港一套全方位升學與生活服務年費約20萬港元。雖然本地家長對此議論紛紛,但內地中產及以上階層家長卻普遍認同這個價值。原因很簡單:這 20 萬不是單單交學費,還包括課後輔導、分層教學、升學規劃、填寫志願、開港戶口、買醫保,甚至幫家長與青春期子女「傳達」心聲,緩衝親子矛盾。一條龍搞定升學與生活,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高端家庭來說,有一定吸引力。

此外,教育局規定學校不能收收費證明書上的其他任何費用,換言之,所有收費都要經教育局批准。但現在很多安排子女留學香港的諮詢公司,收費都很高,這些並不在教育局的管轄範圍,只要付款者樂意,交付亦令人滿意就是自由市場運作。對應服務非常高端,而且與家長簽訂合同,列明服務範圍。學費與諮詢服務是兩個不同概念。以前這些收費在內地發生,新政策下,全部在香港發生,這個新產業鏈,值得各方探討。

內地家長為何「買單」?

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多來自專才、優才及高才計劃家庭,屬中產及以上階層。相比內地國際學校動輒30至40萬港元年費,香港提供同等或更優質教育服務、且更靠近文化和生活圈,成本效益明顯。更重要的是,香港具備多元升學路徑,例如DSE、A-Level、IB、OSSD銜接英美澳加等世界知名學府,幾乎等於買了一張「全球教育中轉站」入場券,家長願意付費,也樂意長期投入。

從國際經驗看,英國高中的留學生產業成就斐然,不僅帶來學費,更催生寄宿、消費、監護等產業鏈收益。當前,香港不僅保有性價比優勢,更貼近內地家長需求。放眼未來,香港教育市場的增長故事並非只靠 20 萬港元學費,而是捆綁住高端人才家庭的全套配套服務——這背後是源源不絕的「腦袋經濟」。與鄭州抓住微短劇變身「文化重鎮」的邏輯相似,香港正站在一次經濟轉型的關口,由優勢資源投入到高附加值、國際化的教育產業鏈中,既輸出知識,也輸入財富。透過政府、學界及產業鏈三方協同,把香港的品牌化、國際化教育做專做大,就能在下一波全球教育競爭中佔據制高點。這不只是外地學生的故事,也是香港經濟的另一個生機。

艾明資本董事總經理庾婉華(Avy Yu)

曾任職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門,現時為專業投資者,金融財務學碩士,定期撰寫內地文章並每月錄得近百萬閱讀量。筆者並出任商業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至今,專長引入及深化投資者關係及企業融資策劃方案。投資涉及風險,本文內容為供參考,亦不構成投資建議、邀約、購入、出售任何產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