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管局將於本月底公布公院收費檢討建議,當中包括將部分現時為完全免費的非緊急醫療服務,例如電腦掃瞄、磁力共振等轉為逐項收費。
過去一周有多宗有關香港醫療服務的新聞。首先是消費者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出本港的私家醫院收費普遍缺乏透明度,同一類手術在不同、以至同一間私院的收費也可大相逕庭,相關投訴機制亦似有若無,令消費者無所適從,有病人在治療中途大失預算,保險公司亦因而需要調高醫保收費。
有關情況導致越來越多擁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中產病人,亦選擇轉投明碼實價及收費極為低廉公營醫療系統,尤其是專科和住院服務,結果將公立醫院病床逼爆,公營專科門診大排長龍,令一些只有能力到公院求診的基層病人,無法適時獲得最適切的治療。
本刊之前已指出,特區政府的醫療衞生開支近年急速上升,加劇了整體財赤問題,除了因為人口老化令醫療需求增加,公私營醫療失衡也是重要成因。消委會就提升私院收費透明度提出多項有用建議,政府應認真參考並從速採納。
第二宗新聞是醫院管理局公布收緊配藥安排,避免一次過向病人、主要是長期病患者派發過多及可服用過長時間的藥物。一來是減少造成浪費,善用有限的公共資源。二來是避免病人、尤其是長者過量或錯誤服藥,以至因長期未有覆診,但病情出現了變化而不自知,延誤了轉藥和接受治療的時機。
公營醫療開支膨漲,浪費和濫用問題也是原因之一,當中包括過度派藥問題,有病人甚至從公院將取得的藥物非法變賣圖利。收緊配藥安排對局方和病人本身都有好處,副作用是要部分病人須更頻密地往返醫院覆診及配藥,對行動不便及居於偏遠地區人士影響較大,但可透過加強網上診症及外展派藥服務處理。
第三宗新聞,是可望一次過解決公私營失衡與濫用公院服務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醫管局將於本月底公布公院收費檢討建議,當中包括將部分現時為完全免費的非緊急醫療服務,例如電腦掃瞄、磁力共振等轉為逐項收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醫生強調,收費目的並非希望收回成本或解決財赤,而是旨在減少濫用以至改變市民的醫療習慣,更精準地運用資源,從而加強對急重、危疾病人的支援。
香港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除了因為私院收費高昂和透明度不足,公院收費過低並且一刀切亦是重要因素。情況就像之前的過海隧道收費問題,紅隧位置方便兼收費極平,自然成為大部分車主、司機的首選而將其逼爆。當局實施「三隧分流」方案,適度調高紅隧收費和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模式之後,隨即有效將部分車輛分流,顯著紓緩了困擾香港多年的紅隧塞車問題。
當局應參考上述成功經驗,通過調高部分公院服務收費,以至針對向不同經濟情況的病人收取不同的費用,促使更多有能力的市民轉往私營醫療系統,將有限的公帑資源和醫護人手,優先照顧那些有急切醫療需要,並且沒有其他選擇的基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