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求醫趨勢 控制醫療開支

2024/25年度的醫療衞生預算開支高達一千二百七十九億元,當中百分之八十六屬經常性,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約五分之一,實際金額較十年前上升超過一倍。

特區政府面對財赤,不少人歸咎樓市不振,令庫房賣地收入大跌所引致,但底因是政府開支增長過快,尤其是醫療衞生、社會福利及教育三大經常性開支。2024/25年度的醫療衞生預算開支高達一千二百七十九億元,當中百分之八十六屬經常性,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約五分之一,實際金額較十年前上升超過一倍,升幅相當驚人,必須加以控制,否則遲早會像美英等地的公營醫療系統般「爆煲」,被逼將部分病人,尤其是長者拒諸門外,或導致醫療水平與服務質素大幅下降。

香港的公營醫療衞生開支急升,人口老化固然是主因之一,但更深層原因是公私營醫療體系嚴重失衡,私家醫院及醫生收費高且缺乏透明度,加上過往的基層醫療及預防性治療工作不足,部分基層以至中產市民,不論大病或小病,都湧到收費極平、但醫療水平與服務質素達世界級的公立醫院求醫,自然令到輪候時間延長,政府投入再多的資源和人手,都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

最近有立法會議員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近年有越來越多在不同年代移居海外的港人,因為當地的醫療系統服務不濟或過於昂貴,寧願花錢買機票及租酒店專程回港求醫。可以想像大部分回流個案都是醫療費用較高的大手術和奇難雜症,進一步加重香港的醫療開支負擔。有人認為這些人對香港經濟及庫房已無貢獻,部分更是因不認同香港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而離開,不應給予他們等同一般香港居民的醫療福利。

當年為了穩定民心及吸引移民港人回流,《基本法》內有關居留權的條文訂得相當寬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某程度確實是永久的。有人提議參考申請公屋、綜援等福利,在公營醫療服務加入「通常居民」或居港年期規定,否則便要收取非香港居民的費用。但亦有人認為這會大大增加公院的行政負擔,而且部分老人家可能大半生都有為港貢獻和繳交稅款,不應因他們臨老跟隨子女移居海外,或轉往其他生活水平較低的地方養老就「歧視」他們。

在另一邊廂,港人近年不單北上消費成風,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北上就醫,包括洗牙、整牙、做體驗、看專科,甚或入院做手術都有。除了因為香港的私營醫療收費過高及公營服務大排長龍,內地醫療水平不斷上升,性價比高更是重點。其實內地也同樣面對人口老化和財赤問題,香港不應將自己的病人和醫療問題拋給國家解決,但無可否認這個北上求醫趨勢將越見明顯。

上述「回流醫病」和「北上求醫」趨勢未來將如何發展?對香港的公私營醫療服務需求及醫護人手規劃,政府的資源投入、收費政策、長者醫療券計劃,以至位於新界北部的醫院建設和服務定位等等,是否需要相應調整,以確保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得以持續呢?應當進行一次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檢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