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村在何處│項明生

我第一次聽到Hong Kong,正是在鄧麗君的歌中:「Hong Kong Hong Kong,和你在一起!避風塘多風光,點點漁火叫人陶醉!」當時在內地讀小學的我就幻想,香港的避風塘,一定是一個浪漫無比的拍拖勝地!

作為十九世紀的小省城,香港開埠之初,大部份華人移民都是來自鄰近的廣東省。相比只有七千人小漁村的香港,當年的廣州地位超然,不止是廣東省會,也是廣西省會,因為兩廣總督駐在地。明清年間壟斷中外貿易的十三行,也全部是在省城。所以香港最古老的華人廟宇上環文武廟,門口的石獅、木雕大門及牌匾都刻意雕上「省城製造」字樣,以顯示尊貴的出處。如同當今的名牌包包打上Made in France會是最名貴的一樣道理。

我坐上舢舨遊香港仔。

我和水上人家萍姐。

這個邊陲地方的小漁村,住民當然是捕漁為生。這些就是香港最早的居民,水上人家或稱蜑家人,他們講的話是粵語的分支蜑家話。根據香港有史以來第一份人口普查,1841年5月1日《中國叢報》公佈的香港島人口統計數字,總共約7,450人。原來,當時人口聚集並非在維港,而是在南區!赤柱人口最多,有2千居民。而「香港」當時是一條村的名字,約2百居民,位置就是現今的香港仔及石排灣。另外水上人家的居民數也有二千人。

這次為了拍攝台灣節目《世界跟我這樣玩 香港篇》,我專門找來了1997之前的匯豐銀行10元紙幣,介紹紙幣上的阿群帶路圖。香港是使用粵語的地方,為甚麼「香港」一詞不是用粵語拼音Heung Gong?而是Hong Kong?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帶台灣攝製隊前往1841年英軍最早接觸到香港居民的地方:香港仔。傳說1841年英軍第一次在這裏登陸時,遇到的第一個當地人並非是廣府人,而是水上人,所以英軍聽到的地名(其實是水上人阿群住的香港村),是蜑家話的發音,而非廣州粵語。

這次入住的富麗敦海洋公園,安排我們上了香港仔避風塘舢舨,我就問舢舨主人家,水上人家的萍姐。萍姐今年71歲,自幼就在水上生活,她是現在少數還能操流利蜑家話的水上人家,她字正腔圓地讀起「香港」兩隻字.正正就是Hong Kong!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