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間的日本旅遊攻略 | 趙麗如

有人預言7月5日,即下星期日本會地震,即使最近當事人的說法有點改變,原來的消息流傳已久,我的朋友圈幾乎全部聽過。雖然有數字顯示遊日本的香港人,人數有一點下降,但由於我的朋友們都太愛日本,遂各自改變遊日攻略。

這個七月,你會去日本嗎?

甲:「我買了7月8日後的機票,應該已經震完。」乙:「我們和兒子7月尾去,應該清理晒。」丙:「我上個月(6月)已經去了日本一轉,地震前去始終比較好。」丁:「7月5號的機票最平……」還有……

我的感覺是全部人抱着「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即其實相信了,或至少「當係真先」,但又仍然要向日本進發,只是把計劃略作微調,這點我認為很值得深思。

我更有親戚提醒:「那天即使我全家不到日本,也未夠安全。你一家人一定要離開香港,往其他地區或國家去。如果一定要在港,一家人務必往高處去,例如山頂。」親戚苦口婆心,似足重陽節的桓景登高避難的2.0版本。我真心感謝親戚的關心,只是覺得消息越傳越遠,眾說紛紜的程度愈演愈烈。

自從互聯網及社交媒體興起,消息或資訊滿天飛,預測尤其多,就是很少人分享官方或可靠消息來源的版本。即使媒體後來有報道,甚至官方有說法也好,那已經瘋傳的消息即使未算「深入民心」,也至少「耳熟能詳」了。當然,亦有人同時懷疑「官方」版本的真確性。

再者,我接觸的年輕人,遇上任何問題,現在幾乎個個也會「問AI」,AI回答之後,又多數會相信或跟着做。當中,似乎缺少了一個求證的過程或懷疑的態度,或自我催眠「信住先」。久而久之這樣很可能會成為習慣,批判力越來越弱,只會單方面接收資訊,然後條件反射式的跟着做。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要讀者每條都去求證,的確太沉重。我認為,太小的事情,信不信沒關係,但遇上大事,例如涉及健康、性命或自己及家人的資產的資訊,還是多方求證後才相信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