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曾推「三層機制」亦束手無策 陳友凱:各層人手不足令情況惡化
更新時間:13:15 2023-11-20
發佈時間:13:15 2023-11-20

香港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學童自殺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了應對這個問題,醫衞局、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正共同研究建立以學校為基礎的「三層應急機制」,旨在識別高風險學生。這三層機制包括「由教師識別」、「政府為學校配對社工」以及「醫管局優先處理嚴重個案」。然而,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友凱在一個電台節目中指出,幾年前曾推出類似措施,但由於執行人手不足,其效果只持續了短期,學童自殺情況再次出現,顯示三層機制無法應對問題。

陳友凱認為,關鍵是每一個層面都需要足夠的人力資源來處理問題,不能等到情況惡化才加以處理。他表示,早前的報告已顯示,有警示信號表明學童的精神健康狀況非常嚴重,許多人有自殺念頭,甚至有些人有自殺計劃,這令人震驚。

陳友凱提到,2016年曾經發生過學童自殺事件,當時當局提出了類似的「三層應對機制」,但由於缺乏持續推行,效果逐漸淡化,學童自殺問題再次出現。這表明即使有方案,但如果缺乏人手執行,只會在低層或第二層產生瓶頸,到達第三層時學童的情況已經惡化。他認為應該大力鼓勵建立同儕支援網絡,從基層開始著手。

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在同一節目中表示,舊有的機制在2016年推出後因缺乏持續執行而逐漸喪失效力。他建議政府在短期內對全港中小學進行大規模問卷調查,讓班主任首先識別出有風險的學生,然後再進行轉介。他表示已聯絡教育局,並得到正面回應。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委員郭玲麗在同一節目中表示,前線教師與學生長時間接觸,相對容易識別出有相關風險的學生,然後再進行轉介至第二層。她認為政府可以加強第二層支援,例如在精神健康服務中心增加職位,為區內學校提供支援。

郭玲麗表示,一些國家採取的做法是安排學生接受藝術治療或遊戲治療等,以幫助那些有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釋放情緒壓力。然而,她指出在政府架構內缺乏這類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