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冰層融化 助開啟新航道 中歐「冰絲路」 創無限商機︱國際解碼

北極冰層融化 助開啟新航道 中歐「冰絲路」 創無限商機︱國際解碼

更新時間:11:00 2025-11-14
發佈時間:11:00 2025-11-14

隨着北極冰層加速融化,曾經遙不可及的冰封之境,正開發出一條影響國際的全新海上航道。由中國啟動全球首條「中歐北極快航」,上月從寧波舟山港出發,穿越俄羅斯北部海域的北極東北航道,抵達歐洲多個國家,歷時僅二十日,較現行經蘇彝士運河,又或好望角航道,航程足足快二十日及一個月。

「中歐北極快航」不單大幅縮短亞歐之間的航運距離,亦是中國「冰上絲綢之路」戰略關鍵,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的格局,創造無限商機。

今年九月二十三日,「中歐北極快航」首艘貨輪「伊斯坦堡橋號」由浙江寧波舟山港啟程,載着四千多個標準貨櫃出發,穿越太平洋後,未有如傳統向南行的航道, 反而取道俄羅斯的北方海路,途經白令海峽,駛過北冰洋,於十月十三日晚上抵達英國費利克斯托港,逗留八小時並卸下部分貨櫃後,貨船再駛往荷蘭、德國及波蘭的港口卸貨。

航程由寧波至倫敦,原定十八天便到達,但貨輪駛至挪威海域時遇上風暴,需要減速航行,結果花了二十天抵達。但無論如何,這條「冰上絲綢之路」已較傳統選用蘇彝士運河或繞過南非好望角的航道,均減少二十日至一個月航程。

由於航程大大縮短,預約首航的貨櫃早已爆滿,主要是運輸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等相對高價值商品。而且繞道天氣寒冷的北冰洋,令貨物可享有如「天然冰箱」的保障,適合運輸熱敏貨物和時效性要求較高的商品,節省大量能源來製冷,加上航行時間縮短,令這次航程的碳排放量大大減半。

根據營運「伊斯坦堡橋號」的船公司表示,有了首次試水經驗,計劃於明年常態化營運這條航線,暫定為季節性航道,主要在五至十月航行,有望成為全球首條有固定航班穿梭北冰洋的貨運航線。

紅海危機  航運成本大增

事實上,早年也有國際大型航運公司探索繞道北冰洋,更曾試航,但因北冰洋長年結冰,需要靠俄羅斯的重型破冰船「開路」,才可令貨船通過。破冰船全球僅數十艘,費用高昂,加上俄羅斯因戰爭關係,被歐美制裁,令船公司捨棄這條「短凍」航線。

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北極冰層加速融化,令北冰洋夏天變得相對適宜航行,加上「伊斯坦堡橋號」是一艘冰區加強型船舶,自身可破開一點二米厚的冰層,毋須額外聘用破冰船護航。

有學者分析,自二三年紅海危機後,航運公司須避開曼德海峽,改為繞道南非好望角,導致運輸時間上升、支出大增,全球航運成本上漲百分之二十。隨着北極航線開通,正好為航運界帶來成本較低的選項,但專家坦言「中歐北極快航」的沿線港口尚未成熟,即使航程大幅縮短,亦難以短時間成為主流航線,只可視之為一個另類選擇。

不過,「中歐北極快航」的開通,蘊含着中國在全球地緣政治的戰略意義,內地媒體形容,中歐北極快航是「冰上絲綢之路」核心承載通道之一,是連接東亞與歐洲的新興國際航運路線。

選址寧波舟山港作為「中歐北極快航」的起點,是有特別原因。該處是全球貨物吞吐量的第一大港,早已打通全球的航線網絡;加上地點與電子商貿蓬勃的義烏市相距不遠,成為趕快期出貨送往歐洲的最好路線,參與首航貨主之一的義烏丹松電器負責人表示,中歐北極快航具有絕對優勢,每隻貨櫃的運輸成本大減三成,令「中國製造」能有更多途徑出口到歐洲。

中國與歐洲的物流鏈除了海路還有陸路,二一年開通的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一個重要的運輸工程,透過鐵路連接中國與歐洲多國,途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地,聯通中國境內一百一十二個城市、一百多個亞洲城市及二百多個歐洲城市。

中歐班列被軍演影響

中歐班列自啟用後,貨運量逐年攀升,二四年的貨運量比前一年增長逾百分之十,貨值高達二百五十多億歐元。惟今年九月二十日,因俄羅斯及白俄羅斯舉行聯合軍演,加上邊境的無人機活動頻繁,波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關閉與白俄羅斯的所有邊境口岸,包括鐵路通道,截斷了這條中歐班列進入歐洲的「大動脈」,此舉導致約三百列的中歐班列滯留白俄羅斯,貨櫃無法進入歐盟。

事件亦促使中國加快探索替代路線,以應對潛在威脅及影響。國際關係專家分析,中歐北極快航的啟動,是中國在全球戰略布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突破了歐亞邊境的地緣政治風險,開闢一條「私家路」,不僅體現中國對物流效率的追求,亦反映其在地緣政治與全球治理中日益積極的角色。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北極冰區完成四十三次深潛任務。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北極冰區完成四十三次深潛任務。

深潛北極海底  研究氣候變化

除了「中歐北極快航」首航,中國自然資源部及中國科學院於今年七至十月進行的聯合北極載人深潛任務亦締造創舉。一系列的科學考察和試驗,透過採集得來的水體、沉積物、岩石和生物樣本,深入研究北極氣候的快速變化。

是次任務採用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國際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載人深潛作業母船「探索三號」,並搭載「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完成四十三個潛次作業任務。

科研人員完成中國首次北極冰區下潛,並與「奮鬥者」號進行水下協同作業,成功開創在密集冰區「船潛協同」的移動式冰潛新模式,令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進行連續載人深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