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2:00 2025-11-02
印度又再發生「毒咳水」事件,造成至少二十二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一名涉事醫生為證明藥水安全而親身試服,結果中毒昏迷。當地警方初步調查,發現至少三間藥廠的咳藥水含有劇毒「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DEG),已下令停產;世衞則警告毒咳水可能已流入其他國家,一旦發現要立即通報。
印度素有世界藥房之稱,是全球最大藥物出口國,估算今年產值藥將達到折合約四千五百億元(港元,下同)。有分析指,雖然印度稱霸藥品製造,但監管制度卻存在不少漏洞,若不作全面改革,恐淪為製毒工場。
世界衞生組織(WHO)近日針對三款在印度製造、被驗出成分有問題的「毒咳水」,正式發出全球警報,指該國共有多名五歲以下兒童,在服用咳藥水後相繼死亡。世衞亦提到,該些受污染的咳藥水,分別由三間印度製藥企業生產,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流感和普通感冒症狀。目前已確認由Sresan製藥廠生產的咳水,僅在印度本地銷售,但另外兩款咳水則未知是否已出口海外。


據當地媒體報道,該批有問題咳藥水,在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至少造成二十二名兒童死亡,其中一名涉事醫生為驗證藥物安全,親自服用後卻陷入昏迷。
印度衞生監管機構接獲通報後展開查驗,在涉事咳藥水中發現二甘醇,濃度超標五百倍。二甘醇在市面上非常普遍,用於防凍液、化妝品及潤滑劑中,但人體過量吸入,會導致急性腎衰竭、嘔吐、腹瀉及急性腎損傷,嚴重更會致死。
印度衞生和家庭福利部表示,當局已對製造商展開刑事調查,即時吊銷其生產許可證,並下令全面召回受污染藥物;警方則按過失殺人跟進調查,相關負責人若罪名成立,將面臨高額罰款及最高終身監禁。
由於毒咳藥水未知是否流通全球,世衞已警告並敦促各國公共衞生當局加強審查,呼籲一旦發現這批產品時,必須立即通報。
世衞如此緊張,事關印度毒咳水事件並非首次發生。今次已是世衞繼二二年後,再次對印度咳水發出警告,當年岡比亞、烏茲別克與喀麥隆等多國的五歲以下幼童,服用過印度咳藥水後感到不適,逾百名兒童更因此中毒死亡。時隔一年,就連其他藥物亦出事,美國多個州累積十多宗失明病例,隨後證實與印度製造的眼藥水受污染有關。

小型藥廠設備環境差
另外,在印度當地也頻頻發生毒咳水事件,在一九年導致十二名印度兒童死亡,二一年首都新德里亦發生同樣事件,十三名兒童須送院救治。
其實,自發生連串藥物變毒物事件後,印度政府前已強制規定,所有出口的成藥必須經由政府認可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然而,這項規定僅適用於出口產品,國內藥品則由中央藥品標準控制組織(CDSCO)與各邦政府共同負責,但兩者在通報機制與執法協調上長期存在斷層,令「毒藥水」輕易流入市場。
印度目前擁有超過一萬間製藥工廠,雖然前十大藥企掌握了約八成的市場份額,其餘多為資源有限的小型藥廠,部分設備與衞生環境極差,容易造成污染。

印度素有世界藥房之稱,根據最新預測,該國藥業市場在今年內將達到約四千五百億元,有望在三○年增長至一萬億元以上,潛力驚人。目前,印度出口藥佔全球藥品總量兩成,市場涵蓋美國、英國、歐盟、加拿大等地區,生產超過六萬種藥物,涵蓋六十個治療領域。
印度藥業崛起可追溯至八四年,當時美國約有一百五十種成藥如感冒藥、咳水等專利到期。當時美國國會制定《藥品價格競爭與專利期補償法》,簡化申請流程,免除臨床試驗要求,只須確保這些「副牌藥」(generic drug)與原版的成分及藥效相同。
當時,印度政府吼準商機,自八十年代起積極推動藥業,主打為美國藥廠代工,並鼓勵坊間生產副牌藥。政府分別推出多項鼓勵政策,包括降低藥品出口關稅、免除研發企業稅、提供臨床試驗物資免稅待遇等。
可是,有分析指,近年的毒咳水事件已重創印度藥品聲譽,引發國際社會對其品質監管的高度關注,印度必須加強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否則世界藥房恐變成製毒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