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處方 | 岑信棠

五十五歲的Tommy五年前完成了大腸癌手術後輔助化療,當年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有五粒淋巴受癌細胞影響,Tommy特別擔心高達六成的復發風險。腫瘤科醫生安慰他,術後輔助化療能夠將他的復發風險降低三成,並有大量證據支持完成治療後堅持恆常運動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大腸癌復發風險。自此之後,Tommy努力不懈堅持每星期三小時以上的運動。

今年六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名為「大腸癌輔助化療後結構化運動」的臨床研究報告,在六個國家的五十五個腫瘤中心進行的第三期隨機臨床研究中,完成手術切除和之後的輔助化療的大腸癌患者,獲隨機分配在之後的三年內參加結構化運動計劃(運動組),或接受健康教育材料,鼓勵他們在康復後鍛煉身體並健康飲食(健康教育組)。這些病人以前都沒有定時規律的運動習慣。

結構化運動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讓患者從最初的運動量開始,每周增加到一定量。每個患者的鍛煉計劃都是根據他們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制的。他們的教練根據參與者過去喜歡的運動類型以及適合他們生活方式的運動類型來制定運動方案。目標是每周增加10 MET小時的運動,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意味每周四天,每天快步走四十五分鐘。MET是衡量一項活動的代謝當量(MET)的單位,即身體在執行一項活動時消耗的能量。一次運動消耗多少MET取決於運動的強度和時間。

從二○○九年到二○二四年,共有八百八十九名患者參與研究計劃。經過八年的隨訪,運動組的無腫瘤存活率明顯高於健康教育組(大腸癌復發、出現第二原發腫瘤或死亡的風險減低了28%)。運動組的五年無腫瘤存活率為80.3%,健康教育組為73.9%。運動組的八年總存活率為90.3%,健康教育組為83.2%。

運動導致無腫瘤存活率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大腸癌的肝復發率降低和出現第二原發腫瘤風險降低,尤其是乳癌、前列腺癌和第二原發大腸癌。與腫瘤無關的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運動的好處主要來自於改善癌症治療結果,與心血管健康的改善無關。運動可能透過各種機制有效治療大腸癌的微細轉移和避免第二原發腫瘤的發生,包括增強免疫力、減少炎症、改變主要轉移部位的免疫微環境、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尤其重要的是運動能降低代謝生長因子,包括胰島素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這些因子能夠促進癌細胞增殖和生長。

研究團隊指出,完成手術和輔助化療後的恆常運動所帶來的臨床效益,與許多已經獲得批準的標準藥物治療相若,因此「運動處方」應成為標準處方治療之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