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心和身密不可分。《黃帝內經》中提到:「百病生於氣」,這裏的「氣」不僅指氣血運行,也包含了情志。長期的壓力、憂慮、悲傷等負面情緒,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引發諸如失眠、腹瀉、月經不調、各種皮膚疾病等等。
中醫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理論,揭示了情緒與五臟的密切聯繫。例如,憂思傷脾,過度煩惱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胃脹氣、疲倦等;怒傷肝,過度生氣可能引發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血液循環和肝臟健康;而恐懼則傷腎,長期害怕會使腎氣虧虛,導致腰膝痠軟或失眠等症狀。有患者因長期工作壓力過大,全身「風癩」發作。由此可見,負面情緒的累積會讓五臟六腑失衡,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呢?中醫提倡「養心」之道,強調情志的調養:「多動」促進氣血流通,例如太極拳、氣功、跑步等,曬曬太陽,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紓緩壓力;「食療」多食用養心安神的食材,如百合、蓮子、紅棗、酸棗仁等,幫助穩定情緒;「多表達」,通過與家人朋友傾訴心中不舒,也能有效紓解壓力,避免情志鬱結。
當我們內心平和、情緒穩定時,五臟六腑的運作更加協調,氣血運行通暢,自然百病不侵。
最Hit